1、以政府規劃和管理為先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功能,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戰略
推進城鎮化,必須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首先,要堅持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建立城鄉規劃先導機製,通過製定完善城鎮化總體規劃,鼓勵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同時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依靠市場機製推動資源要素向優勢空間和高端產業集聚。其次,發揮政府管理功能,加強城市精細管理,進一步深化戶籍行政管理製度和土地流轉製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製度改革。再次,加大公共投入,以財稅、金融、產業政策鼓勵和引導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解決城鎮建設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
2、以科學發展規劃為指導,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鄉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特征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要摒棄過去那種單純依靠房地產開發,大挖大建,不顧城市資源和環境承受力的粗放式建設,代之以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就業機會多的新型城鎮化。要構建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城鎮化要與區城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四化”同步發展。
3、因地製宜,不搞“大呼隆”,防止千篇一律
我國區域差異大,不同地區城鎮化條件、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不同。要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區位特征、資源稟賦和環境基礎,科學製定城鎮化發展中長期規劃,合理確定各地城鎮化發展目標,加強城鎮集體的規劃工作,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五級城鎮體係協調發展。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選準自己的特色路子,不要邯鄲學步、照搬照抄,要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尊重農民意願,不能強迫命令。各地都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分類指導,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特色的城鎮化路子,推進城鎮化戰略的實施。近年來,河南在“三化”協調過程中積極推進城鎮化,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比如,在傳統農區,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切入點,促進工農對接,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搞好農副產品深加工,拉長產業鏈,以產業聚集、產城融合促進了城鎮化、農民市民化,走出了一條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區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的內生發展之路。工業化水平高的地區,堅持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同步推進,通過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實現工業反哺帶動;通過減少農民,增加市民,讓更多的人在大工業領域實行就業;通過土地流轉,為農業發展拓展空間;通過產業再造,推進結構調整,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
4、強化產業支撐,把推進產業集聚區發展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本途徑
堅持以產興城,依城促產,更加自覺地推動產城互動。產業集聚區建設是推進城鎮化的先導,一個城市沒有產業集聚區,沒有現代產業作支撐,這個城市就是一個空殼城市,城市規模再大,市民無處就業,財源匱乏,這個城市就不可能是新型城市,而是“貧民窟”。強力推進城鎮化,應該把重點放在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上,把資金投放在支持現代產業建設上,而不應把大量資金投放在城市擴容上。一是要搞好區域產業布局。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的發展極,重點發展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都市農業;中小城市以生產性功能為主,充當中心城市向農村擴散經濟技術能量的中介和農村向城市聚集各種要素的節點;農村以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農業生產支撐大中小城市對資源和要素的需求。二是有序承接產業轉移。發揮區位優越、勞動力資源豐富等優勢,完善產業配套條件,打造產業轉移承接平台,健全產業轉移推進機製,全方位、多層次承接沿海地區和國際產業轉移。要按照不同城鎮的發展特色、發展方向,確定承接的產業領域,形成有序承接、集中布局、錯位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三是促進產業集聚化發展。依托中心城市和縣城,促進二、三產業高度集聚,通過產業鏈式發展、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強集群協同效應,實現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特色主導產業集群或專業園區,使之成為構建“三個體係”的重要載體,促進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人口有序轉移,實現產城融合發展。四是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要提高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發展水平,改造提升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發展壯大健康產業、社區服務、養老服務等新型業態,加快培育和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服務業;支持發展信息服務、創意設計等新興服務業;突出發展物流、文化、旅遊和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挖掘整合旅遊資源,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