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徐懋庸參看本卷第293頁注(1)。
(3)巴金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作家、翻譯家。著有長篇小說《家》、《春》、《秋》等。黃源,浙江海鹽人,翻譯家。曾任《文學》月刊編輯、《譯文》月刊編輯。胡風,原名張光人,湖北蘄春人,文藝理論家,"左聯"成員。
(4)"文藝家協會"全名"中國文藝家協會"。一九三六年六月七日成立於上海。該會的宣言發表於《文學界》月刊第一卷第二期(一九三六年七月)。
(5)"先安內而後攘外"這是國民黨政府所奉行的對內鎮壓、對外投降的反共賣國政策。蔣介石在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國民黨政府外長顧維鈞宣誓就職會上的"親書訓詞"中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一九三三年四月十日,蔣介石在南昌對國民黨將領演講時,又一次提出"安內始能攘外",為其反共賣國政策辯護。
(6)《文學界》月刊,周淵編輯,一九三六年六月創刊於上海,出至第四期停刊。這裏所說"關於"聯合問題"和"國防文學"的文章",指何家槐的《文藝界聯合問題我見》和周揚的《關於國防文學》。
(7)何家槐在《文藝界聯合問題我見》一文中,引用了魯迅在《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中"我以為戰線應該擴大"和"我以為聯合戰線是以有共同目的為必要條件"的兩段話。
(8)鴛鴦蝴蝶參看本卷第419頁注(9)。
(9)法國的人民陣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形成的法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組織,一九三五年正式成立,參加者為共產黨、社會黨、激進社會黨和其他黨派。按何家槐在《文藝界聯合問題我見》一文中,未引例法國的人民陣線。該文隻是說:"這裏,我們可以舉行國外的例證。如去年六月舉行的巴黎保衛文化大會,在那到會的代表二十多國,人數多至二百七八十人的作家和學者之中,固然有進步的作家和評論家如巴比塞、勃洛克、馬洛、羅曼羅蘭、尼善、基希、潘菲洛夫、伊凡諾夫等等,可是同時也包含了福斯脫、赫胥黎、以及耿痕脫這些比較落後的作家。"(10)指周揚在《關於國防文學》一文中說:"國防的主題應當成為漢奸以外的一切作家的作品之最中心的主題。""國防文學的創作必須采取進步的現實主義的方法。"(11)杜衡參看本卷第4頁注(4)。楊邨人,參看本卷第149頁注(9);韓侍桁,天津人。他們都鼓吹所謂"小資產階級革命文學",和杜衡的主張相呼應。
(12)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文學家、曆史學家、社會活動家。這裏所引的話,見他在一九三六年七月《文學界》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發表的《國防汙池煉獄》:"我覺得國防文藝……應該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文藝作品,由純粹社會主義的以至於狹義愛國主義的,但隻要不是賣國的,不是為帝國主義作倀的東西……我覺得"國防文藝"應該是作家關係間的標幟,而不是作品原則上的標幟。並不是……一定要聲聲愛國,一定要句句救亡,然後才是"國防文藝"……我也相信,"國防文藝"可以稱為廣義的愛國文藝。"(13)徐懋庸的話見於他在《光明》半月刊創刊號(一九三六年六月十日)發表的《"人民大眾向文學要求什麼?"》一文:"關於現階段的中國大眾所需要的文學,早已有人根據政治情勢以及文化界一致的傾向,提出"國防文學"的口號,而且已經為大眾所認識,所擁護。但在胡風先生的論文裏,對於這個口號……不予批評而另提關於同一運動的新口號,……是不是故意標新立異,要混淆大眾的視聽,分化整個新文藝運動的路線呢?"(14)"白衣秀士"王倫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見該書第十九回。
(15)即收入本書的《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
(16)胡風的這篇文章,題為《人民大眾向文學要求什麼?》,發表於《文學叢報》第三期(一九三六年六月),其中提到了"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這口號。
(17)茅盾沈雁冰的筆名,浙江桐鄉人,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成員。著有長篇小說《子夜》、《蝕》等。
(18)聶紺弩參看本卷第25頁注(2)。他在一九三六年六月《夜鶯》月刊第一卷第四期發表的《創作口號和聯合問題》一文中說:"無疑地,"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在現階段上是居於第一位的;它必然像作者所說:"會統一了一切社會糾紛的主題。"""隻要作家不是為某一個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效力的,隻要他不是用封建的,色情的東西來麻醉大眾減低大眾的趣味的,都可以在"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這一口號之下聯合起來。"(19)辛人即陳辛仁,廣東普寧人。當時是東京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員。他在《現實文學》第二期(一九三六年八月)發表的《論當前文學運動底諸問題》一文中說:"我認為國防文學這口號是有提倡的必要的,然而,它應該是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主要的一部分,它不能包括整個的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內容。以國防文學這口號來否定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這口號,是和用後者來否定前者同樣地不充分的。國防文學這口號底時候性不能代替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這口號底時期性,同樣地,在時期性中也應有時候性底存在……在一個時期性的口號下,應該提出有時候性的具體口號,以適應和引導各種程度上的要求;因為後者常常是作為容易感染普通人民的口號的緣故。"(20)兩本版畫指作者在一九三六年四月翻印的《死魂靈百圖》和七月編印的《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都由作者以"三味書屋"名義自費印行。一本雜感,指《花邊文學》,一九三六年六月由上海聯華書局出版。
(21)《死魂靈》俄國作家果戈理的長篇小說。這裏說的"譯過幾章",指魯迅於一九三六年二月至五月續譯的該書第二部殘稿三章。
(22)指一九三六年六月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上的簽名。這個宣言曾刊載於《作家》月刊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六年六月)和《文學叢報》第四期(一九三六年七月)。
(23)鹹肉莊上海話,一種變相的妓院。
(24)指沈端先(夏衍)。
(25)田漢參看本卷第214頁注(9)。周起應,即周揚,湖南益陽人,文藝理論家,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領導人之一。還有另兩個,指沈端先和陽翰笙。
(26)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人,詩人、翻譯家。曾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一九三四年七月在上海被捕。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大晚報》刊出了穆木天等脫離"左聯"的報道。(27)《現實文學》月刊,尹庚、白曙編輯,一九三六年七月在上海創刊。第三期改名《人民文學》,後即停刊。該刊第一期發表了oV(馮雪峰)筆錄的魯迅《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和《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二文。
(28)周文(1907-1952)又名何穀天,四川滎經人,作家,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員。他的短篇小說《山坡上》在《文學》第五卷第六號(一九三五年十二月)發表時,曾被該刊編者傅東華刪改;因而他在同刊第六卷第一號(一九三六年一月)發表給編者的信表示抗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社會日報》發表了署名黑二的《〈文學〉起內哄》一文,其中說:"周文是個筆名,原來就是何穀天,是一位七、八成新的作家。他後麵,論"牌頭"有周魯迅,講"理論"有左翼社會主義的第三種人的民族文學理論家"胡風、穀非、張光仁"。"(29)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社會日報》刊登虹兒的《魯迅將轉變?穀非、張光人近況如何?》一文,其中說:"刻遇某文壇要人,據謂魯迅翁有被轉變的消息。……關於魯迅翁的往哪裏去,隻要看一看引進員穀非、張光人、胡豐先生的行動就行了。"(30)田漢於一九三五年二月被捕,同年八月經保釋出獄後,曾在南京主持"中國舞台協會",演出他所編的《回春之曲》、《洪水》、《械鬥》等劇。以後接受了黨組織的批評,中止了這一活動。
(31)"安那其主義者"即無政府主義者。安那其,法語anar-ChiSMe的音譯。
(32)戰鬥的宣言指《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
(33)西班牙的"安那其"的破壞革命一九三六年二月,由西班牙共產黨、社會黨等組成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組織"西班牙人民陣線"在選舉中獲勝,成立了聯合政府。同年七月,以佛朗哥為首的右派勢力在德、意兩國法西斯軍隊直接參與下發動內戰,一九三九年聯合政府被推翻。當時參加人民陣線的無政府主義工團派在內部製造分裂,對革命起了很大的破壞作用。
(34)傅鄭指傅東華和鄭振鐸。參看本卷第348頁注(4)、第522頁注(4)。他們二人曾同為《文學》月刊的主編。
(35)"二十一條"指一九一五年日本帝國主義向當時北洋政府總統袁世凱提出企圖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秘密條款。
(36)左聯即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學團體,一九三○年三月在上海成立。領導成員有魯迅、夏衍、馮雪峰、馮乃超、丁玲、周揚等。一九三五年底自行解散。
(37)《斯大林傳》法國巴比塞著,中譯本改以原著副題《從一個人看一個新世界》為書名,徐懋庸譯,一九三六年九月上海大陸書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