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兒科其他病症(1)(2 / 3)

[功效]清暑化濕,健脾利尿。適宜暑濕傷脾型夏季熱。

[服法]每日早、晚分食,可連服數日。

23.蜂蜜蛋花湯:

[原料]雞蛋1~2枚,蜂蜜30~50g。

[製法]先將雞蛋打入碗中,攪勻待用,沙鍋裏加適量清水,放入蜂蜜攪勻,煮沸,然後將蜂蜜水徐徐倒入雞蛋碗中,邊倒邊攪即成蜂蜜蛋花湯,待溫飲用。

[功效]益氣養血。適宜氣血兩虛證。

[服法]1劑/d,連飲5~8日。

24.山楂枸杞茶:

[原料]生山楂10~15g(幹品),枸杞子8~15g。

[製法]將山楂和枸杞洗淨,放入大杯中,注入適量沸水泡半小時即成。

[功效]益氣養血。適宜氣血兩虛證。

[服法]頻飲,每日數次,連飲5~7日。

25.絲瓜瘦肉湯:

[原料]絲瓜60~100g,瘦豬肉80~150g,醬油、料酒、澱粉、胡椒粉、食鹽、味精各適量。

[製法]將絲瓜去皮,洗淨,切塊備用;豬肉洗淨,切絲,加醬油、料酒、澱粉、胡椒粉等拌勻。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後,下豬肉、絲瓜,文火煮至瘦豬肉熟後,加入食鹽、味精等,再煮一二沸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解毒。適宜小兒夏季熱,症見身熱口苦,食欲不振,小便清長,大便秘結等。

[服法]1劑/d,連服3~5日。

26.苦瓜塞肉:

[原料]苦瓜100~200g,瘦豬肉80~150g,雞蛋2枚,枸杞苗、醬油、食鹽、味精、蔥花、生薑各適量。

[製法]將苦瓜洗淨,切段去籽;豬肉洗淨,剁碎,加雞蛋、醬油、食鹽、味精、蔥花、生薑等拌勻,塞入苦瓜中,置油鍋中煎或炸熟即成,待溫服食。另將枸杞苗燉湯,調味送服苦瓜塞肉。

[功效]清熱利濕。適宜小兒夏季熱,症見煩躁不安,食欲振,口渴多飲等。

[服法]1劑/d,連服3~5日。

第二節急性扁桃體炎

急性扁桃體炎為齶扁桃體的急性非特異性炎症,往往伴有程度與範圍不一的急性咽炎。

4歲發病率較高。主要致病菌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葡萄球菌屬和肺炎鏈球菌,細菌與病毒混合感染亦不少見。臨床特征為急起咽喉疼痛、發熱、扁桃體紅腫或有膿點。  本病中醫稱“急乳蛾”,認為外因為感受風熱邪毒,內因為肺胃積熱,內外邪毒交結於喉核所致。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風熱外侵,肺經有熱證:  [主症]咽部疼痛,吞咽不利,吞咽或咳嗽時疼痛加重,咽喉幹燥灼熱,扁桃體紅腫,連及周圍,並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有痰等全身症狀,舌邊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消腫利咽。  [處方]疏風清熱湯:金銀花,連翹,荊芥,防風,黃芩,玄參,浙貝母,桑白皮,天花粉,桔梗,牛蒡子,赤芍,甘草。  (2)邪熱傳裏,肺胃熱盛證:  [主症]咽部疼痛劇烈,痛連耳根及頜下,吞咽困難,有堵塞感,或有聲嘶,扁桃體紅腫,表麵可有黃白膿點或膿苔;甚者喉關紅腫,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並有高熱,口渴引飲,咳嗽痰黃,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厚,脈洪數。  [治法]泄熱解毒,利咽消腫。  [處方]清咽利膈湯加減:荊芥,薄荷,防風,金銀花,連翹,梔子,黃芩,黃連,桔梗,牛蒡子,玄參,生大黃,玄明粉,甘草。  2.單方驗方:  (1)解毒排膿湯:蒲公英、紫花地丁、山豆根、馬勃、天花粉各10g,桔梗、浙貝母、穿山甲珠各5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扁桃體化膿。  (2)單味大黃飲:大黃6~9g,沸水200mL衝泡,溫涼後加冰糖少許調味飲用,喝完後再衝1次,1劑/d。適宜乳蛾風熱外襲者。  (3)消癰散結湯: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各12g,蒲公英、蘆根各10g,生大黃、山豆根、生甘草、薄荷、射幹、牛蒡子、桔梗各6g。發熱者,加重樓10g,鉤藤10g;化膿者,加薏苡仁10g,夏枯草8g。1劑/d,水泡20分鍾後微火煮沸後,再煎20分鍾,濾出藥液,如此連煎3次,取藥液混合後濃縮至200~300mL,3次/d,口服。  (4)解毒利咽湯:生石膏(先煎)25g,玄參、板藍根各10g,兒茶5g。水煎服,1劑/d,分3次服。適宜急乳蛾咽痛甚者。  3.中成藥:  (1)冰硼散:吹敷於扁桃體表麵,0.1g/次,2~3次/d。  (2)錫類散:吹敷於扁桃體表麵,0.1g/次,2~3次/d。偏重於祛腐生肌,用於扁桃體膿性分泌物較多者。  (3)六神丸:3~6粒/次,含服,3次/d。  (4)喉症丸:4~6粒/次,含服,3~4次/d。  (5)穿心蓮片:3片/次,口服,3~4次/d。  (6)上清丸:0.5丸/次,口服,2次/d。  (7)牛黃解毒丸:0.5丸/次,口服,2次/d。  (8)雙黃連粉針劑:60mg/(kg·次),溶於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溶液中靜滴,濃度不超過12mg/mL,一般1次/d。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多飲水,進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2.抗感染:選用青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類藥物。一般用藥7~10日。  3.對症治療:高熱時適當使用退熱劑,持續高熱且進食很少者,應配合輸液等支持療法。  4.局部處理:以3%硼酸溶液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含漱,每日數次。  【藥膳食療】  1.消炎菜:  [原料]蒲公英150~300g,金銀花200~400g,薄荷100~200g,甘草50~100g,胖大海25~50g,濕澱粉15~30g。  [製法]先將胖大海去核;與薄荷、甘草一起磨成細粉,過篩備用;將蒲公英、金銀花加適量清水煎煮2次,合並煎液,過濾,濃縮至糖漿狀,與濕澱粉混合在一起,共煮沸成糊狀;再與上述備用藥混勻,成軟塊,過20目篩製成粒狀,烘幹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適宜肺胃熱盛證。  [服法]10g/次,用沸水衝泡約10分鍾,喝上麵的清液,2次/d,連服3~5日。  2.蓮花茶:  [原料]金蓮花、茶葉各3~6g。  [製法]將金蓮花、茶葉一同放入碗中,用沸水衝泡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適宜肺胃熱盛證。  [服法]代茶飲。  3.酸梅青果湯:  [原料]酸梅3~6g,青果15~25g,白糖適量。  [製法]將酸梅及青果放入沙鍋內浸泡半日,然後煎煮,服時加白糖調味。  [功效]疏風清熱。適宜風熱外侵證。  [服法]1劑/d,連服3~5日。  4.清咽飲:  [原料]烏梅肉、生甘草、沙參,麥冬、桔梗、玄參各等份,冰糖適量。  [製法]將上6味搗碎混勻即成。每次8~15g,與冰糖一起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衝泡,蓋嚴,溫浸1小時即可,待溫飲用。  [功效]清熱利咽。適宜肺經有熱證。  [服法]代茶飲,連服3~5日。  5.胖大海冰糖茶:  [原料]胖大海4~6枚,冰糖適量。  [製法]將胖大海洗淨,放入碗內,加冰糖適量調味,衝入沸水,加蓋焗約半小時,慢慢飲用。隔4小時可再泡1次。  [功效]清熱,解毒,潤肺。適宜肺經有熱證。  [服法]2次/d,一般2~3日。  6.明礬拌青果:  [原料]青果6~12個,明礬0.5~1.5g。  [製法]先將青果用冷開水洗幹淨,用刀將每個青果割4~5條縱紋,將明礬研末摻入縱紋內。每1~2小時吃2個,細嚼慢吞,有痰吐痰,無痰將汁咽下。吐出青果渣以免妨礙消化。  [功效]清肺熱,消痰。適宜肺經有熱證。  [服法]視病情吃。  第三節慢性扁桃體炎  慢性扁桃體炎多由急性扁桃體炎反複發作或因隱窩引流不暢,窩內細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成。患急性傳染病(如猩紅熱、流感、白喉、麻疹等)後亦可引起慢性病變。兒童發生率高。  本病中醫屬“慢乳蛾”、“虛火乳蛾”等範疇,認為係風熱乳蛾治療不徹底或溫熱病後餘邪未清,致肺腎陰虛,虛火上炎所成。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肺陰不足證:  [主症]咽部幹焮,微痛,微癢,梗阻不適,幹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扁桃體腫大及周圍潮紅,或有黃白色膿點,伴乏力,氣促,口舌幹燥,顴紅,手足心熱,舌質幹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潤肺,生津利咽。  [處方]養陰清肺湯加減:生地黃,玄參,麥冬,沙參,白芍,牡丹皮,川貝母,薄荷,青果,生甘草。  (2)腎陰虧損證:  [主症]咽喉幹痛較明顯,午後為重,口幹,扁桃體多幹癟,亦可肥大,潮紅明顯,壓之常有黃白腐敗樣膿物溢出,腰膝酸軟,虛煩失眠,頭暈耳鳴,舌質紅嫩,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清利咽喉。  [處方]知柏地黃湯加減: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知母,黃柏,玄參,麥冬,石斛,青果。  2.單方驗方:  (1)參須、麥冬、胖大海開水泡服。  (2)十大功勞、牛大力、五指毛桃、盤龍參各30g,水煎服,1劑/d。  (3)血風藤、崗梅根、金櫻果各30g,水煎服,1劑/d。偏重於養血益陰。  3.中成藥:  (1)西瓜霜噴霧劑:噴咽部少許,每日數次。  (2)鐵笛丸:含服,2~3粒/次,4次/d。  (3)清音片:含服,2~3片/次,3~4次/d。  (4)健民咽喉片:含服,1~2片/次,3~4次/d。  (5)複方草珊瑚含片:含服,1~2片/次,3~4次/d。  4.外治法:  (1)烙治法:保守治療無效而不宜行扁桃體切除術者可選用此法。烙10~15鐵/次,隔日1次,共需20次左右,至平複為止。  (2)蒸氣吸入:可選用內服中藥湯劑及單方驗方,1~2次/d,10~15min/次。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避免呼吸道感染,減少本病的急性發作。  2.局部治療:複方硼砂溶液含漱,含服各種喉片;咽部超聲霧化治療,選用抗生素或加入類固醇激素溶液;衝洗扁桃體隱窩等。  【藥膳食療】  1.天冬粥:  [原料]天冬15~20g,粳米30~60g,冰糖少許。  [製法]先用適量清水煎天冬,取濃汁,去渣,加入粳米,共煮粥,沸後加入冰糖適量,再煮成粥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滋陰,潤肺,生津,止咳。適宜腎陰不足,陰虛內熱之慢性扁桃體炎。  [服法]1劑/d,分2~3次服,連用1~2周。  2.貝母鴨子:  [原料]川貝母5~10g,母鴨胸脯肉60~120g,食鹽適量。  [製法]將鴨肉清燉至八成熟時,加入貝母、食鹽少許,再燉至熟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養陰清肺,潤肺止咳。適宜燥咳無痰,咽喉不適者。  [服法]飲湯食肉,每日或隔日1劑,連服1~2周。  3.黃精冰糖煎:  [原料]黃精、冰糖各15~30g。  [製法]將黃精洗淨,與冰糖一起加適量清水,用文火同煮約1小時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潤肺養陰。適宜肺陰虛證。  [服法]飲湯食黃精,早、晚分2次服,連服1~2周。  第四節小兒汗症  小兒汗症是指小兒在安靜狀態下,如靜坐、靜臥、睡眠等時,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出汗過多,或大汗淋漓不止為主的一種病證。小兒汗症多屬西醫學上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虛弱小兒因皮質下中樞神經係統不健全,不能控製出汗。即在安靜狀態時也出汗過多。  本病中醫認為多發生於5歲以內體質較虛弱的兒童,故又稱“虛汗”。臨床表現以不活動或睡中自然汗出甚多為主要特征。其中睡中汗出,醒時自止者,稱“盜汗”;不分寤寐,無故汗出過多者,稱“自汗”。多因髒腑陰陽氣血失調,營衛失和,衛陽不固,肌膚腠理開闔失司所致。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表虛不固證:  [主症]以自汗為主,或伴盜汗,汗出以頭部、肩背明顯,動則益盛,神倦乏力,麵色少華,肢端欠溫,平時易感冒,舌淡紅,苔薄,脈弱。  [治法]益氣固表。  [處方]玉屏風散合牡蠣散加減:黃芪,白術,防風,牡蠣,浮小麥,麻黃根,龍骨,人參。  (2)營衛不和證:  [主症]自汗為主,汗出遍身,畏寒怕風,精神疲倦,胃納不振,舌淡紅,苔薄白,脈緩。  [治法]調和營衛。  [處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桂枝,芍藥,浮小麥,龍骨,牡蠣,黨參,山藥,生薑,大棗。  (3)氣陰虛弱證:  [主症]盜汗為主,常伴自汗,身體消瘦,神萎不振,心煩少寐,或伴低熱、口幹、手足心熱,哭聲無力,形體虛弱,口唇淡紅,舌淡紅,苔少或見剝苔,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  [處方]生脈散加減:人參,麥冬,五味子,黃芪,白術,茯苓,遠誌,玉竹,甘草。  2.單方驗方:  (1)黃連2g,綠豆30g,甘草5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小兒頭汗多者。  (2)浮小麥、大棗、炙甘草各8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體弱多汗。  (3)生地黃、黨參、麥冬、大棗各8g,地骨皮6g,五味子5g,煆龍骨、煆牡蠣各10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小兒夜晚哭鬧、盜汗。  3.中成藥:  (1)玉屏風口服液:5~10mL/次,2次/d。適宜表虛不固證。  (2)虛汗停顆粒:5g/次,2~3次/d。適宜表虛不固證。  (3)生脈飲口服液:5~10mL/次,2次/d。適宜氣陰虛弱證。  4.外治法:  (1)五倍子粉適量,溫水或醋調成糊狀,每晚臨睡前敷臍中,橡皮膏固定。適宜盜汗。  (2)煆龍骨、煆牡蠣粉各適量,外撲膚表,1次/d。適宜自汗、盜汗。  【藥膳食療】  1.浮小麥羊肚湯:  [原料]浮小麥15~30g,羊肚25~50g,蔥花、薑末、食鹽、味精各少許。  [製法]將浮小麥洗淨後裝入布袋中;羊肚洗淨,切塊,加清水適量,慢火煮至爛熟,撈去布袋,加入蔥花、薑末、食鹽、味精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補氣固表,養陰止汗。適宜氣陰虧虛型自汗的治療。  [服法]1劑/d,早、晚分2次服,連服5~10日。  2.人參粥:  [原料]吉林參1~2g,粳米25~50g,冰糖8~15g。  [製法]將吉林參研成粗末,與淘淨的粳米一同放入鍋中,煮成稠粥,粥將成時加入冰糖,溶化後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益氣固表,補肺止汗。適宜氣虛不固型小兒汗症。  [服法]1劑/d,早晨空腹頓服,連服5~10日。  3.黃芪山藥燉乳鴿:  [原料]黃芪15~30g,山藥20~30g,乳鴿1隻,食鹽、味精、麻油各適量。  [製法]將乳鴿宰殺,去毛及內髒,洗淨。將黃芪、山藥洗淨,切片後,與乳鴿共入燉鍋中,加適量清水,隔水燉煮約2小時,加食鹽、味精、麻油等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益氣固表,補肺止汗。適宜氣虛不固型小兒汗症。  [服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4.紅棗燉兔肉:  [原料]大棗(紅棗)30~60g,兔肉150~250g,食鹽、味精、黃酒、生薑片、植物油各適量。  [製法]將兔肉洗淨,切塊;大棗用溫水泡發並洗淨,一同放入沙鍋中,加入適量食鹽、味精、黃酒、生薑片、植物油和清水,先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煮熟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益氣固表,補肺止汗。適宜氣虛不固型小兒汗症。  [服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5.白參八寶粥:  [原料]白參粉1g,白扁豆6~12g,大棗5~8枚,山藥8~10g,龍眼肉6~10g,芡實、赤小豆各8~15g,薏苡仁、蓮子各10~15g,糯米30~50g,綿白糖15~20g。  [製法]將大棗、山藥、龍眼肉、芡實、薏苡仁、白扁豆、蓮子肉、赤小豆用清水浸泡約2小時,一同放入鍋中,用小火煮約1小時,再加清水和淘洗幹淨的糯米,煮成稠粥,調入白參粉與綿白糖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益氣固表,補肺止汗。適宜氣虛不固型小兒汗症。  [服法]1劑/d,早晚分食,連服5~10日。  6.白參五味子茶:  [原料]白參1~2g,五味子3~5g。  [製法]將白參切成薄片,與五味子一同放入杯中,用沸水衝泡,加蓋悶10分鍾即可,待溫飲用。  [功效]益氣固表,補肺止汗。適宜氣虛不固型小兒汗症。  [服法]代茶頻飲。  7.黃芪沙鍋雞:  [原料]黃芪15~30g,淨嫩母雞1隻(800~1000g),蔥段、生薑片、食鹽、味精、黃酒各適量。  [製法]將黃芪洗淨,切成薄片。將淨嫩母雞去內髒後,放入沸水鍋中焯去血水,撈出,瀝幹水分。把黃芪片、食鹽、蔥段、生薑片、黃酒、味精等一起裝入雞腹內,放入沙鍋,用小火燉至雞肉熟爛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益氣固表,補肺止汗。適宜氣虛不固型小兒汗症。  [服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8.參棗桂圓飲:  [原料]太子參6~10g,大棗5~8枚,龍眼肉(桂圓肉)10~15g,紅糖8~10g。  [製法]將太子參、大棗、龍眼肉分別洗淨,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煎煮約30分鍾,去太子參,加入紅糖,待糖溶化即可,待溫飲用。  [功效]益氣養陰,生津止汗。適宜氣陰兩虛型小兒汗症。  [服法]1劑/d,上、下午分2次服,連服5~10日。  9.蟲草海參鴨肉湯:  [原料]冬蟲夏草2~3g,海參25~50g,鴨肉100~200g,蔥花、薑末、五香粉、食鹽、黃酒、味精各適量。  [製法]將冬蟲夏草洗淨,晾幹或曬幹,切成小段,備用。將海參用水泡發,洗淨,切片,待用。將鴨肉洗淨,放入沸水鍋中焯透,撈出,過涼後切成塊,與海參一同放入沙鍋中,加足量水,用大火煮沸,烹入黃酒,改用小火煨煮10分鍾,加蔥花、薑末、五香粉、食鹽、味精,拌和均勻,再煮至沸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益氣固表,補肺止汗。適宜氣虛不固型小兒汗症。  [服法]當湯佐餐,隨意食用。  10.香菇河蚌羹:  [原料]香菇15~30g,蚌肉125~250g,冰糖、食鹽、味精、蔥花、薑末、黃酒、五香粉、濕澱粉各適量。  [製法]將香菇用溫開水浸泡至發透,撈出,擠盡水分,切成絲。將河蚌去殼取肉,去鰓,洗淨,切成塊,放入燉鍋,加適量清水,用大火煮沸,烹入黃酒,加蔥花、薑末及香菇絲,改用小火煨煮約1小時,待河蚌肉酥爛時,加適量冰糖以及食鹽、味精、五香粉拌勻,用濕澱粉勾芡成羹即可。  [功效]益氣固表,補肺止汗。適宜氣虛不固型小兒汗症。  [服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11.黃精玉米豆奶:  [原料]鮮黃精15~30g,玉竹8~15g,黃豆20~30g,紅糖適量。  [製法]將鮮黃精、玉竹去除根須,洗淨,置沸水中略燙。黃豆洗淨,用冷水浸泡過夜,次日早晨與鮮黃精、玉竹一同放入家用粉碎機中粉碎,過濾取汁,放入沙鍋中,用中火煮沸後,加少量紅糖,待糖溶化即可,待溫飲用。  [功效]益氣固表,補肺止汗。適宜氣虛不固型小兒汗症。  [服法]1劑/d,早、晚分2次服,連服1~2個月。  12.二參烏雞湯:  [原料]西洋參2~3g,太子參10~20g,烏骨雞1隻,黃酒、蔥花、薑末、食鹽各適量。  [製法]將西洋參切成片;太子參研成細末;烏骨雞宰殺後洗淨,切成數大塊,或將其整隻烏骨雞放入沙鍋中,加水沒過烏骨雞,用大火煮沸,撇去浮沫,烹入黃酒,加蔥花、薑末及太子參細末,改用小火煨燉至烏骨雞酥爛,放入西洋參片及食鹽,再煮沸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益氣固表,補肺止汗。適宜氣虛不固型小兒汗症。  [服法]當湯佐餐,隨意食用。  13.五味子雞:  [原料]五味子5~10g,母雞1隻。  [製法]將母雞宰殺後去毛雜,洗淨,納五味子於雞腹中,縫合,置於燉盆中,加開水1大碗,蓋嚴,隔水燉至爛熟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補肺益腎,斂汗生津。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頭昏、肢軟乏力等。  [服法]吃雞飲湯,分3次服用完,1~2劑/周,連服5~7周。  14.參芪幹燒鰣魚:  [原料]黨參、黃芪各5~10g,鰣魚1條,薑末、醋、醬油、蔥花、味精、食鹽各適量。  [製法]將黨參、黃芪濃煎取汁約20mL備用;鰣魚去鱗、雜後洗淨,切塊;鍋中放油燒熱,將鰣魚炸至金黃色,再放薑末、醋、醬油、蔥花、味精、食鹽等,加清水少許略烹,調入參芪汁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益氣補虛斂汗。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氣短、納呆便溏、脘腹脹滿等。  [服法]1~2劑/d,連服5~7周。  15.白鴿參芪湯:  [原料]白鴿1隻,黃芪、黨參各5~10g,山藥25~50g。  [製法]將白鴿宰殺並去毛雜,洗淨;餘藥布包;鴿肉與藥包同置鍋中,加水同燉熟後,去藥渣,食肉飲湯。  [功效]補中益氣。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氣短,納差食少,肢軟乏力等。  [服法]1~2劑/周,連服5~7周。  16.燕窩燉洋參:  [原料]燕窩、洋參各3~5g。  [製法]將燕窩用水浸透,洗淨,與西洋參同放燉盅內,注入八成開水,加蓋隔水燉3小時即可飲服,洋參可重複使用兩三次。  [功效]益肺止咳斂汗。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氣短,口幹不欲飲,手足心熱,舌燥咽幹等。  [服法]1劑/d,連服3~5周。  17.芪豆棗湯:  [原料]黃芪5~10g,黑豆50~100g,大棗10~20枚。  [製法]將黃芪布包。大棗去核,加水同燉至棗、豆熟後,去藥包,食棗、豆,飲湯。  [功效]補益肺氣,固表止汗。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氣短,納差食少,肢體水腫,四肢不溫等。  [服法]1~2劑/周,連服5~7周。  18.五味子粥:  [原料]五味子5~10g,大米50~100g。  [製法]將五味子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服食。  [功效]補肺益氣,收斂固澀。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煩躁,口渴多飲,納差食少等。  [服法]1劑/d,連服5~7周。  19.棗皮核桃羊腎:  [原料]山茱萸5~10g,核桃仁8~15g,羊腎1對。  [製法]將羊腎去筋膜,洗淨,剖開,納入山茱萸、核桃仁,紮緊,煮熟,服食諸藥及羊腎,飲湯。  [功效]補益肝腎,收澀止汗。適宜小兒汗症,症見頭目昏花,腰膝酸軟,倦怠乏力等。  [服法]1劑/d,連服3~5周。  20.山茱萸豬肝粥:  [原料]山茱萸5~10g,豬肝、大米各50~100g,蔥花、食鹽各適量。  [製法]將豬肝洗淨,切細;先取大米加清水適量煮沸後,下豬肝及山茱萸,煮至粥成,加蔥花、食鹽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養肝益腎。適宜小兒汗症,症見頭目昏花,視力下降,眼目幹澀,手足心熱等。  [服法]1劑/d,連服5~7劑。  21.黃芪汽鍋雞:  [原料]黃芪5~10g,母雞1隻,蔥花、薑末、花椒、食鹽、味精、黃酒各適量。  [製法]將母雞宰殺並去毛雜,洗淨,切塊,放入沸水鍋中汆2~3分鍾,裝入汽鍋中,撇去浮沫後,將湯汁倒入汽鍋內,調入黃芪、蔥花、薑末、花椒、食鹽、味精、黃酒等,蓋嚴,放籠內蒸2~3小時,去黃芪服食。  [功效]補肺固表。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氣短,納差食少,肢軟乏力等。  [服法]1~2劑/周,連服5~7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