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止癇散:1~3歲2~4g/次,3~6歲4~6g/次,6~9歲6~9g/次,>9歲10g/次,2次/d。適宜小兒癲癇屬肝風內動夾痰,蒙蔽心竅者。
(5)龍虎丸:
6歲2粒/次,2次/d。適宜小兒癲癇屬痰熱內盛,蒙蔽心竅者。 (6)鎮癇丸:1~3歲1片/次,3~6歲2片/次,6~9歲3片/次,>9歲4片/次,3次/d。適宜小兒癲癇屬心血不足,風痰內盛者。 (7)朱砂安神丸:1~3歲0.3丸/次,3~6歲0.5丸/次,6~9歲0.67丸/次,>9歲1丸/次,2次/d。適宜小兒癲癇屬心火亢盛,心肝失養者。 (8)癲癇白金丸:3g/次,2次/d。適宜小兒癲癇屬痰癇者。 (9)鎮痛片:2片/次,3次/d。適宜小兒癲癇屬驚癇者。 (10)羊癲風藥餅:每晨空腹服1個,白開水送服。適宜小兒癲癇屬痰癇者。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保證充分休息和避免過勞,要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入學和參加一般性活動,可以進行各種預防注射。 2.抗癲癇藥治療原則: (1)盡量早期治療。 (2)根據發作類型選藥。 (3)治療先由1種藥物開始。 (4)從小量開始,及時調整藥量。 (5)服藥要有規律。 (6)療程要長,停藥過程要慢。一般主張發作停止以後繼續服藥2~4年,然後經過1~2年的減藥過程。 (7)注意藥物毒性反應。 3.各型癲癇藥的選擇: (1)大發作:在苯巴比妥(魯米那)和苯妥英鈉之間選一種,但苯妥英鈉不良反應較大,不適宜嬰幼兒。 (2)失神小發作:首選乙琥胺。地西泮及丙戊酸鈉的療效也較好。有些病例單獨應用苯巴比妥也有較好的控製作用。苯妥英鈉有加重失神的傾向,應慎用。 (3)複雜部分性發作:卡馬西平(酰胺咪嗪)對此型療效比較突出,可為首選。也可選用苯巴比妥、撲米酮(撲癇酮)或苯妥英鈉。 (4)肌陣攣及失張力性發作:首選硝西泮(硝基安定)或氯硝西泮(氯硝安定),自小量開始,無不良反應時,每4~5日加量1次,直到發作停止。必要時與苯巴比妥合用。 (5)局限性運動性發作:選用藥物與大發作相同。 (6)嬰兒痙攣症:首選皮質激素(促皮質素,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和氯硝西泮或硝西泮。 (7)局限性自主神經性發作:首選苯妥英鈉,或苯巴比妥、撲米酮。 (8)混合型發作:需聯合應用兩種或更多藥物。 4.癲癇持續狀態的治療: (1)控製驚厥發作: 1)地西泮:0.1~0.3mg/(kg·次),幼兒每次不超過5mg,嬰兒每次不超過2mg,加0.9%氯化鈉溶液稀釋至5mL,緩慢靜滴,每分鍾不超過1mg,1~3分鍾生效。 2)苯巴比妥:用其鈉鹽5~10mg/(kg·次),肌注。因注入後20~60分鍾才能在腦內達到藥物濃度高峰,宜在地西泮控製發作後作長效藥用。 3)副醛:0.2mL/(kg·次),或每歲1mL,1次不超過5mL,肌注。療效好,較安全。但本藥由呼吸道排出,有刺激性,小嬰兒及有肺炎時慎用。此外,本藥與塑料管可發生反應,產生毒性物質,故不宜用一次性注射器。 4)硫噴妥鈉:將0.25g用10mL注射用水稀釋,按0.5mg/(kg·min)速度緩慢靜注,直至發作停止,剩餘藥液不再注入。最大劑量不超過5mg/(kg·次)。 (2)維持正常生命功能,嚴密觀察呼吸、循環、血壓、體溫,預防和控製並發症,及時處理腦水腫、呼吸循環衰竭和高熱。 (3)積極尋找原因,控製原發病。 (4)對於所有癲癇持續狀態的病兒,不論原來有無癲癇發作史,在本次癲癇控製後,都應口服抗癲癇藥。在原發病消退以後,用量可稍大,數日後改維持量用1至數月,可避免近期內複發。 5.外科治療:手術指征是藥物治療無效,有腦的局限病灶,發作頻繁影響精神發育。手術方法是切除病灶或傳播癲癇放電的神經纖維。 【藥膳食療】 1.紅蓖麻醋蛋: [原料]雞蛋1~2枚,紅蓖麻根30~60g,黑醋適量。 [製法]將紅蓖麻根洗淨,切段待用。沙鍋注入清水適量,在明火上燒開,將雞蛋打入水內,煮令蛋熟,再放入黑醋及紅蓖麻根,改小火煮熬約半小時,去掉紅蓖麻根渣不用,稍涼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補肝益脾腎,化痰熄風定癇。適宜小兒癲癇屬肝脾腎虛,痰瘀生風證。 [服法]吃蛋喝湯,1次/d,連服數日。 2.鬱金青果膏: [原料]青果350~500g,鬱金150~250g,明礬150~200g。 [製法]青果去核,搗爛,和鬱金一起放入沙鍋,加適量清水煮沸,改文火煮成濃汁,去渣後加入明礬,繼續用文火煎煮至膏狀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涼肝,止驚鎮靜。適宜小兒癲癇屬肝熱生風證。 [服法]1~2次/d,1小匙/次,溫水送服,連服數日。 3.白及雞心血: [原料]雄雞心3~6隻,黃酒15~30g,白及15~20g。 [製法]將白及研為細末。擠壓雞心血入幹淨瓷碗內。將白及粉倒入雞血碗內,共攪拌均勻如泥狀即可。同時,將雞心加水燉煮至爛,食之,其效果更好。 [功效]養心安神,熄風定驚。適宜小兒癲癇屬心失濡養證。 [服法]在未發作前,用黃酒衝服雞血白及泥,分2次服完,食雞心並喝湯。 4.枸杞葉炒豬心: [原料]枸杞葉100~150g,豬心0.5~1隻,食鹽、味精各適量。 [製法]將枸杞葉、豬心分別洗淨,豬心切成小塊備用。將炒鍋置火上,加入花生油,放入枸杞葉、豬心同炒,快熟時加食鹽、味精等調料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養血寧心,除煩益智。適宜小兒癲癇屬心失濡養證。 [服法]佐餐食用。 5.龍眼燉羊腦: [原料]羊腦1個,龍眼肉15~20g。 [製法]將羊腦洗淨,和龍眼肉一起放入沙鍋,加清水煮沸,改文火燉1小時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養血祛風。適宜小兒癲癇屬血虛生風證。 [服法]3~5劑/周,分次食用,連服3~5周。 6.硫犬豬肚: [原料]豬肚1個,乳犬1隻,硫磺3~5g,食鹽適量。 [製法]將硫磺研細,紗布包好。將剛生下尚未哺乳的小犬去腸雜及毛,洗淨,入沸水中去血水,將布包硫磺預先裝入犬腹內。將豬肚翻洗幹淨,再將小犬裝入豬肚中,放入沙鍋中,注入清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改文火燉之,令肉熟爛,加鹽少許調味,稍溫即可。 [功效]暖腎補髓,補肝脾腎,適宜小兒癲癇屬肝腎兩虛證。 [服法]分3~4次空腹吃下,吃肉喝湯。每年可服3~4劑。 7.黃瓜藤湯: [原料]黃瓜藤50~100g。 [製法]將黃瓜藤洗淨,切段,放入沙鍋中,加清水煮沸,改文火煮1小時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熄風。適宜小兒癲癇屬血熱生風證。 [服法]1劑/d,早、晚分次服,連服數日。 8.團魚湯: [原料]團魚1隻,植物油、食鹽各適量。 [製法]將團魚放入容量適宜之沙鍋內,加清水適量,置大火上煮沸,改中火煮熟,取出團魚,剔去外殼,將肉複入湯中,加植物油、食鹽適量,用小火燉肉爛熟即得,待溫服食。 [功效]養陰補血,益肝補脾,定驚。適宜小兒癲癇屬肝腎陰虛兼脾胃薄弱證。 [服法]吃肉喝湯,1次/d,連服5~7次。覺身體有熱感為有效的反應。 9.白鴿心生食方: [原料]白鴿1~2隻。 [製法]將白鴿宰殺,剖開,取其心髒,於癲癇發作前1次生吃下,如能於發作前宰殺取心,乘熱食之,其效尤妙。 [功效]養心鎮靜,安神熄風,適宜小兒癲癇屬肝腎陰虛證。 [服法]生食之,1次即可,亦可重複使用數次。 10.地龍炒蛋清: [原料]地龍30~50g,雞蛋清2枚,植物油、食鹽、味精各適量。 [製法]將地龍洗淨,切為段。取炒鍋1個,置明火上,加植物油適量,待油燒至七成熱,將地龍與雞蛋清混勻後,一同放入鍋內翻炒,待熟後,加入少許食鹽及味精調味,即可出鍋裝盤,待溫服食。 [功效]養陰補血,熄風定驚。適宜小兒癲癇屬血虛證。 [服法]1劑/d,於發作前食用。 11.蟲草豬腦髓: [原料]冬蟲夏草2~3g,豬腦髓1個,食鹽適量。 [製法]取新鮮豬腦1個,用竹簽挑去紅筋。取沙鍋1個,注入清水適量,將豬腦髓及冬蟲夏草放入,置武火上煮開,改文火燉煮1小時許,待熟後熄火,略加少許食鹽調味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補腦強神,補養肺腎。適宜小兒癲癇屬肺腎虧虛證。 [服法]分2次空腹服下,連蟲草、豬腦及湯同服。 12.芹菜肉絲: [原料]芹菜300~500g,瘦豬肉80~100g,食鹽、味精、蔥絲、薑絲、麻油各適量。 [製法]將芹菜擇去葉及老根,洗淨,切成小段,放入開水鍋內燙一下,撈出,用涼水過涼,控幹。瘦豬肉切絲。再將炒勺放火上,勺內加香油,燒熱放入蔥絲、薑絲、肉絲,煸炒至肉絲熟後,加食鹽、味精、芹菜,翻炒均勻出勺,待溫服食。 [功效]平肝清熱。適宜小兒癲癇屬肝陽偏亢、肝火上炎證,症見頭痛目赤、眩暈、耳鳴、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 [服法]每日適量,佐餐食用。 第二節腦性癱瘓 腦性癱瘓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後1個月以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症狀在嬰兒期內出現,主要表現為中樞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並伴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或感知覺障礙。 本病中醫屬小兒“五遲”、“五軟”範疇,中醫認為其發生乃因先天胎稟不足,胎中受邪致產後腎元虧虛,風痰阻絡而出現癱瘓、癡呆等症。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肝腎不足證: [主症]自出生之後多臥少動,頸強不柔,抱起時兩腿伸直,內旋,坐、爬、站、行等動作發育延遲,步態不穩,動作笨拙,或為痙攣性癱瘓,或為軟癱,智力基本正常,麵黃形瘦,舌淡,苔薄,脈細無力,指紋淡。 [治法]補益氣血,柔肝健脾。 [處方]十全大補湯加減:黃芪,黨參,黃精,熟地黃,茯苓,白術,白芍,川芎,當歸,雞血藤,桂枝。 (2)肝腎虧虛證: [主症]肢體強硬,關節活動不靈,肌肉萎弱瘦削,手足震顫及不自主運動,步態不穩,動作不協調。常伴智力低下,有的合並癲癇,失語,或有失聽失明。少數患兒有發作性的頭向後仰,角弓反張,四肢抽搐等,舌淡,苔薄白,脈細軟,指紋沉細。 [治法]滋養肝腎陰精,佐以活血通絡。 [處方]補腎地黃丸加減:熟地黃,山茱萸,茯苓,枸杞子,山藥,菟絲子,杜仲,牡丹皮,牛膝,白芍,續斷,狗脊。 (3)脾胃虛弱證: [主症]肢體癱瘓,神情呆滯,智力低下,口軟唇遲,咀嚼無力,涎出不禁,麵色萎黃,泛惡納呆,舌質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補脾健中,益氣養血。 [處方]歸脾湯加減:黃芪,薏苡仁,茯苓,黨參,白術,當歸,遠誌,陳皮。 (4)瘀阻腦絡證: [主症]肢體萎弱不用,或四肢麻木,智力減退,毛發枯槁,肌膚甲錯,四肢厥冷,舌質紫暗,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醒腦通絡。 [處方]通絡活血湯加減:赤芍,當歸,雞血藤,桃仁,丹參,川芎,紅花,地龍。 2.單方驗方: (1)十大功勞20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小兒腦性癱瘓屬肝腎不足證,有補腎強筋作用。 (2)杜仲、牛膝、狗脊各10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小兒腦癱瘓屬肝腎不足證,有補腎強筋作用。 (3)治癱散:桑寄生、桑椹、五加皮、木瓜、伸筋草各10g,當歸、桑枝、淫羊藿各7.5g。共研為末,1.5g/次,3次/d。適宜小兒腦性癱瘓屬肝腎虧損者。 (4)鹿茸益智散:鹿茸、雲木香、羌活、益智各20g,雞內金50g,石菖蒲、茯苓各30g,羚羊角2g。上藥共研為末,3g/次,2次/d。適宜小兒腦性癱瘓各型。 (5)治五遲方:鹿角、黨參、牛膝各6g,枸杞子、熟地黃、雲苓、當歸、白芍、山藥、菟絲子各10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小兒腦性癱瘓各型。 (6)補腎健腦片:人參、白術、雲苓、熟地黃、杜仲、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炙甘草各2g,鹿茸、砂仁各1g。按上述比例製成片劑,每片0.3g。2歲2~3片/次,3次/d。適宜小兒腦性癱瘓各型。 (7)補陽還五湯:炙黃芪20~60g,當歸尾、丹參、葛根、桂枝、牛膝各10~15g,赤芍5~10g,地龍8~15g,紅花2~4g,川芎、桃仁各4~8g。水煎服,1劑/d,分3次服。適宜小兒腦性癱瘓屬瘀血阻絡者。 3.中成藥: (1)益髓衝劑:2歲7.5g/次,2次/d。適宜小兒腦性癱瘓屬腎精不充,腎陽不足者。 (2)小兒智力糖漿:2歲7.5g/次,2次/d。適宜小兒腦性癱瘓各型。 (3)補中益氣丸:6歲1丸/次,2次/d。適宜小兒腦性癱瘓屬中氣下陷者。 (4)偏癱複原丸:6歲1丸/次,2次/d。適宜小兒腦性癱瘓屬肝腎不足者。 4.外治法:補腎地黃丸,6g/次,鹽湯送服,2次/d。 【西藥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3~6個月),早期糾正運動及姿勢發育異常,容易取得較好效果。 1.一般治療:保證充分營養,對喂養困難者,應精心調節飲食,耐心喂養。對較大患兒加強精神心理安慰和鼓勵。對智力低下、行為異常、癲癇發作者,進行相應治療。 2.對症治療: (1)運動功能訓練:主要是訓練大運動,可利用機械、物理手段,對各種運動障礙及異常姿勢進行一係列訓練。充分利用殘存的運動功能,抑製異常運動和姿勢反射,誘導正常運動功能的建立。 (2)技能訓練:訓練上肢和手的運動功能與姿勢,特別是加強精細運動的訓練,使患兒較好地自理生活和培養患兒在成年後能夠自食其力。 (3)語言訓練:有些腦性癱瘓患兒伴語言發育延遲,應為其創造較好的語言交流環境,與之多交談,練習說話,儲備詞彙。對有構音障礙者,應請語言訓練教師訓練發音及盡量清晰地進行語言交流。對有聽力障礙者,可安裝助聽器。 (4)手術治療:常適宜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通過外科手術如肌腱移植、神經手術、骨關節手術等矯正畸形,改善肌張力,改善運動功能。 【藥膳食療】 1.羊脊骨粥: [原料]羊脊骨1節,粳米30~50g,陳皮3~6g,草果1~2枚,生薑20~30g,食鹽適量。 [製法]將羊脊骨切碎,加入陳皮、草果、生薑、食鹽同煮,取汁,加入粳米,共煮成粥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通督脈,填精補髓。適宜小兒腦性癱瘓屬腎精虧虛證。 [服法]1劑/d,分3次服,連服數日。 2.牛骨髓粥: [原料]牛骨髓油10~15g,黑芝麻12~15g,糯米40~60g,桂花鹵3~6g,白糖30~60g。 [製法]將糯米、黑芝麻分別淘洗幹淨,放入鍋內,加清水熬煮成粥,加入牛骨髓油、白糖稍煮,撒上桂花鹵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充養骨骼,補益腦髓。適宜小兒腦性癱瘓屬肝脾不足證。 [服法]1劑/d,分3次服,連服數日。 3.豬腦煎: [原料]新鮮豬腦1個,食鹽少許。 [製法]將豬腦泡入清水中,剔淨血筋,漂淨,加食鹽適量,水煎30分鍾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補精養髓。適宜小兒腦性癱瘓屬肝腎虧虛證。 [服法]1劑/d,分2次服,連服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