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中國壟斷狀態的電視媒介廣告分析(3 / 3)

如果就省級衛視聯盟的意義分析,應該看作雙刃劍,一是“發揮了反壟斷”作用,二是“向壟斷趨勢方向發展”。就中國目前的電視市場來看,其反壟斷的意義應該更大。在沒有省級衛視聯盟時,中央電視台基本上獨占全國性廣告市場。對於居於壟斷地位的中央電視台來說,其需求曲線是下傾的,向廣告主出售的時間越多,所得到的價格就越低。由於廣告價格和廣告時間的選擇完全是由市場需求曲線所決定的,中央電視台在追求利潤最大化時,隻能確定定價水平或廣告時間。如果中央電視台確定了播出廣告的時間,廣告價格就要由市場需求曲線決定;如果它確定了廣告價格,則廣告時間就由需求曲線決定。假設省級衛視聯盟組織起來以後,能夠與中央電視台勢均力敵,兩者在全國性廣告市場中的競爭就將類似於Cournot模型中的情況;如果不能達到勢均力敵,省級衛視分享中央電視台在全國廣告市場中的空缺,此時兩者的競爭將類似於Stackel berg模型中的情況。不管最後是哪種情況,省級衛視的廣告市場都會得到改善,而中央電視台在全國性廣告市場中的影響力都會降低。

(3)省級衛視聯盟廣告價格戰略的經濟分析

對於省級衛視形成的卡特爾聯盟來說,限製成員競爭和抬高價格是最主要的目的。一般來說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聯盟麵對的廣告市場缺乏需求彈性;二是必須具有對違約者的懲罰能力;三是執行協議的成本低於理性預期。

基於上述分析可以設想,當聯盟所麵對的全國性廣告市場越是缺乏需求彈性,它就越能夠將價格提得越高,獲得的利潤也就越多。反之,聯盟麵臨的需求曲線就越富有彈性,提高廣告價格將使收入下降,則越不具備提價的能力。聯盟在麵臨D1和D2兩條不同彈性的需求曲線時,廣告價格從P1提高到P2,需求分別減少了Q1Q2和Q3Q4,顯然在D1和D2兩種不同的需求彈性下,聯盟一旦提高廣告價格對收入的影響的確存在很大的差異。尤其是當聯盟僅僅控製了全國性廣告市場的小部分時,中央電視台更具有很強的削弱卡特爾抬高廣告價格的能力,這樣聯盟所麵臨的需求曲線就比較富有彈性,提出較高的廣告價格實質上也難以執行。同時,在對違反協議的處理上,聯盟必須具備長久切實地察覺出各個成員欺騙行為並實施懲罰和監督的能力,否則就僅僅是一個“協作協議”而已。對於省級衛視聯盟而言,較低的組織和執行成本也是聯盟存在下來的必要條件,如果組織成本太高,真正的卡特爾也難以真正形成。按照三個基本要求,對照省級衛視聯盟的實際存繼狀態,要想實現預期的目標還有相當的難度。

2003年8月18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17號令,直接導致廣告時間減少,廣告播放環境得到了優化,廣告價格有了較大幅度的上漲。2004年上半年省級衛視廣告單價平均上漲19.30%(刊例價),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廣告時段減少給廣告收入帶來的損失。省級衛視總的收入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同時由於對廣告時間的政策限製,以往省級衛視較多采用的以增加廣告時間謀求廣告收入增長的粗放式經營已經行不通。麵對這種情況,省級衛視積極應對,利用17號令政策本身的一些彈性,開發多種廣告形式,比如電視劇冠名、對電視劇片頭片尾的包裝、特約播映、節目角標、演播室招貼等,在廣告時間受限的情況下實現了多種手段的經營創收。2004年前兩個季度的廣告營業額按刊例價計算比2003年同期增長了67%,市場份額從2003年的19%增長為21%。另外,很多省級衛視正在積極探尋一條專業化、特色化的道路,以自身獨特的定位來吸引忠實受眾。比如旅遊衛視改版為時尚資訊定位、湖南衛視打娛樂牌、安徽衛視打造電視劇旗艦、廣西衛視全新定位為女性收視群體等,都是對於省級衛視生存發展之路的積極有效的嚐試。可以預見,在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省級衛視給予自身重新定位,以頻道個性為核心參與市場競爭。這些做法都帶來電視廣告的新的收益。

4.2.3省級非衛視頻道和城市電視台廣告經營分析

(1)省級非衛視頻道的廣告經營戰略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區域化經濟時代,省級非衛視頻道作為區域媒體,也走向強強聯合的嚐試。2004年3月初,安徽影視頻道、浙江教育科技頻道、山東齊魯電視台、湖南經濟電視台(後加入湖北電視台一套)共同提出“媒介金牛市場”概念。2004年該廣告資源拍得4000萬,2005年五省台的《黃金劇場》廣告冠名權也已成功售出。金牛工程在廣告市場獲得了初步成功。作為省級區域媒體探索發展之路的嚐試,它是有積極意義的,但要想獲得長遠可持續的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僅是區域性媒體之間進行橫向聯合,各電視台還進行了欄目橫向整合的嚐試。2004年9月26日,江蘇廣播電視總台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安徽電視台經視頻道《第一時間》、福建電視台新聞頻道《現場》和浙江電視台錢江都市頻道《城市新聞》4個定位和形態相似的欄目共同組建“華東第一品牌欄目聯合體”,並推出“華東全壘打”廣告聯播計劃。除拿出部分廣告資源共同經營共同收益、配合客戶需要聯合進行地麵推廣活動外,還將從新聞節目運作到客戶開發與服務等,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各電視台在生存壓力下,將資源整合與客戶服務結合起來提高自身競爭力,將是今後的大勢所趨。省級非衛視頻道在2004年前兩個季度的廣告額按刊例價計算比2003年同期增長了46%,但市場份額略有下降,從36%下降為34%。由於省級非衛視頻道不是全國覆蓋,因此在越來越多的全國性頻道的壓力下,突出“適地適媒”的經營戰略,做好媒介自身定位,才會找到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發展之路。

(2)城市電視台廣告經營戰略

所謂的城市電視台就是指一個省份中省會城市和非省會城市電視台。城市台作為地方媒介,自身資源處於劣勢,而其主要的競爭壓力來自上遊媒體。一方麵,央視及省級衛視頻道實力雄厚,節目質量較高,在競烈的競爭中,以質量保證收視,使其廣告收入穩中有升;另一方麵,更多的廣告主把眼光放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市場上,選擇了覆蓋麵更廣、影響力更大的大台投放廣告。在此情況下,城市台在覆蓋麵上不具有競爭優勢,必須提高節目質量,在保證觀眾收視的前提下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近年很多城市台紛紛改版,定位於都市頻道,體現地方特色,以手中掌握的地方受眾來吸引廣告投放,便是在生存和競爭壓力下尋求出路的積極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