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光緒宣統:帝國隕落4(3 / 3)

自從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初一車站正式開通旅客列車後很長時間內,引導旅客進站上車的通告均為在木牌(後為鐵牌)上公布車次、到達和開車時間以及列車的終點站等內容。由人工掛牌通告旅客,遇有列車晚點等特殊情況,還得另設列車晚點通告牌,由人工用粉筆注明列車晚點原因等情況。

由於當時中國人的習慣以時辰計時,所以天津站運營之初,計時方式以每天十二個時辰(每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二個小時)為計時單位。在車次少、火車速度慢的情況下,用這種計時方式尚能維持運輸。但隨著鐵路線的不斷延伸,運輸次數的增加和列車速度的提高,用時辰計時束縛了火車運輸業的發展。

甲午戰爭以後,各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並開始強行攫取在中國修築鐵路的權力。1903年俄國在東北地區修築了二千五百五十六公裏的鐵路,1904年德國在山東修築四百四十點七公裏的鐵路。1910年法國在雲南建成滇越鐵路。另外各國列強還紛紛參與中國鐵路的修築,強行貸款。而隨著民眾愛國意識的增強,相繼掀起收回路權,拒絕借款一係列愛國運動,並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勝利。

而更令中國人為之自豪的,是由詹天佑主持設計的京張鐵路。京張鐵路地形複雜,全長二百零一公裏,對於技術有很高的要求。列強曾經嘲笑中國,認為中國根本沒有能力獨立完成。詹天佑頂住巨大的壓力,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的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的不懈奮鬥,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隻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隻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也十分讚賞。這條鐵路的修建(特別是其中的“人”字形鐵軌構想)顯示了中國人的智慧和不屈的精神。

槍炮:關於中國近代兵工廠的起源,其實與李鴻章和曾國藩密不可分。李鴻章請來洋槍隊鎮壓太平軍之後,他在一個深夜裏,懷著非常激動的心情,給自己的恩師曾國藩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描述了自己看到西方火炮的情形。他的原意是:恩師啊,西方的落地開花炸彈真不得了!這個東西我們要搞一下。有了這個東西,我們就不怕洋鬼子了。於是,近代中國的兵工廠一個接一個地建立了。

在這些兵工廠中,李鴻章在蘇州建立的三個炮局,以此為基礎,1865年建立江南製造總局。它以生產槍炮子彈為主,基本上是仿造西式槍炮子彈的軍火廠,開始也全是手工製作,逐漸經曆以土法製洋器的摸索階段。而同年,由蘇州洋炮局遷至南京而建成的金陵製造局,也是以生產大炮和彈藥為主,是淮係的軍火供應地。1867年崇厚策劃建立的天津機器局,這是當時亞洲地區最多的兵工廠。其東局主要製造火藥、銅帽、洋槍炮各式子彈、水雷等項;西局主要製造軍用西洋器具、添配雜項物件,兼造開花子彈等項。天津機器局每年所造軍火,不僅供給淮軍,而且為吉林、奉天、河南等地提供,是北方最大的軍火供應地。

1892年建立的湖北槍炮廠,是洋務運動後期創辦的最大、最有成效的軍工企業。該廠規模宏大,機器先進,分設炮廠、槍廠、炮架、炮彈、槍彈五所,主要生產德國式七公厘九口徑毛瑟步槍和小型陸路炮。該廠生產的槍炮彈藥質量在全國的兵器生產中位居前列,甚至超越了天津製造局和江南製造總局。於是,我們在反映民國時期的影片中,依然可以聽到三個字,那就是“漢陽造”。

據不完全統計,自江南製造局起至1910年成都兵工廠成立的四十五年間,除了形成上海、天津、武漢三大兵工業生產中心外,在蘇州、金陵、雲南、福建、蘭州、廣州、山東、湖南、四川、吉林、杭州、台灣、陝西、盛京、河南、山西、新疆、黑龍江、江西、安徽、貴州和北京等地出現的小型兵工廠,多達二十三處。

但是,洋務派所建的兵工廠,大多是單純仿照外國,機器也是由外國引進。而且洋務派受到資金、人力、技術條件的限製,很難更新和自主,由此常常處於落後狀態。而且管理水平不高,官員腐敗,嚴重影響了槍炮彈藥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