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光緒宣統:帝國隕落4(2 / 3)

當火車停在了這座臨時修建的月台時,慈禧太後那一輛車的車門,居然很適當地停在那一方黃色毛毯的前麵。考慮到北洋大臣位高權重,慈禧太後大約顧及袁世凱的麵子,竟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走下了車去,凜凜然不可犯地接受袁世凱和他所率領的官吏參拜。在這種盛大而莊嚴的集會上,樂隊是不可少的,當然必須事前排定。照國際慣例,逢到有這樣類似的禮節,第一套歌曲,必然是該國的國歌。但是那時候的清帝國,沒有國歌,當慈禧太後在人們簇擁下走下月台去的時候,袁世凱的銅管樂隊奏響的竟然是《馬賽曲》。

慈禧太後當然不知道那是法國國歌,但心裏卻覺得非常開心,似乎找到了某種威嚴,慈禧太後特地讓李蓮英親自出馬,把全部的樂器一件件地取來,自己反複地看著。同時還教李蓮英去詢問樂隊長這些樂器的名稱、來源和用法等。

在這個場合,袁世凱沒有忘記給慈禧太後準備份禮物,一對毛片分紅綠兩色的鸚鵡。它們沒有用籠子裝著,隻在腳上各扣著一條絕細的鍍金的短鏈,讓它們並肩棲息在一支式樣很好看的樹枝上。在這樹枝的兩端,各有一個白玉琢就的小杯裝著,杯子裏裝著清水和食糧,以供它們吃喝。慈禧太後一見這件特殊的禮物,心上似乎十二分的高興,還嫌看不清楚,又讓李蓮英把鸚鵡取過來,距離她兩三尺遠近,這樣才能仔細地看端詳了。二三分鍾之後,它們一張嘴,在場的每一個人都驚呆了,原來其中一隻鸚鵡突然用極清脆的音調,高叫道:“老佛爺吉祥如意!”惹得慈禧太後非常歡心,這雖然是慈禧路過天津站的一個插曲,卻為袁世凱贏得了在慈禧當政時政治地位的飆升。

慈禧太後路過天津站,為早期的天津站留下了一段軼事。實際上,早年的天津站和火車還有許多的趣事。在1888年天津的第一部實測地圖《天津紫竹林圖》上,就可以看到在海河東岸就有一個地方名叫老龍頭。根據這張實測地圖來判斷,可以斷定1888年以前老龍頭的地名已經存在,而此時的車站地點還在旺道莊地區,1892年才遷移到此地。先有老龍頭的地名,後有老龍頭車站名是確鑿無疑的。當清光緒十四年(1888)的第一列列車通車後,直到光緒二十四年,在這十年時間裏,由於車站的列車運量小、車次少、速度慢等原因,當時車站采用手信號接發列車。

隨著天津經豐台至馬家堡鐵路建成通車,特別是由於天津到馬家堡之間複線的開通,使得列車開行密度增加,手信號則經常出錯,造成大量的行車事故。在1898年,天津站改變了信號接收的方式,開始采用臂板號誌(又稱洋旗,現在叫臂板信號機)代替了手信號接車。當時,在白天臂板水平時,是允許列車進站,夜間則為綠燈顯示進站信號;當臂板下落為六十度時,則是命令列車停車的信號,夜間則是紅燈。1901年後,車站的臂板信號機改變了顯示方式,即水平時為停車信號,臂板下降是進行信號,這與目前的顯示方式基本一樣。最初信號機的光源是油燈,1924年開始采用電燈。

現在人們在乘坐火車時,都會聽到列車員清晰的報站名聲音,而在當時,機車本身沒有這種功能,人們上下火車僅僅憑借著個人的判斷。這種情況在天津站創建之初倒沒有什麼大礙,因為當時旅客列車僅僅是開到唐山以東,車站僅僅為始發站和終點站,中間沒有停頓。因此,當時車站並沒有設立擴音設備。

1897年,鐵路擴展到馬家堡後,每日就有北京經天津至山海關方麵的往返列車數次,中間的車站也開始增多,火車當時時速又不快,這樣經過長時間的旅行,旅客們經常會因為困倦瞌睡而過站的現象。為此,天津車站特意用鐵皮製成喇叭,由車站工作人員在站台上高聲呐喊報出站名,防止旅客錯過車站。車站工作人員用鐵皮喇叭一直喊了近三十年,直到1924年,這種局麵開始改觀,天津站終於用有線廣播喇叭報站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