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期由於同盟會的成立,《民報》成為其代言,孫中山第一次將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而引起了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的駁斥。由此改良派的《新民從報》與《民報》展開了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報刊大論戰。論戰以革命派的勝利為結束。國內的報刊活動又一次活躍起來。1907年秋瑾在上海創辦的《中國女報》提出了婦女解放與反清革命鬥爭結合起來,顯示了女性對於革命的熱情。
同時民營報紙業發展迅速。《大公報》雖然屬於民營,但是享有極高的聲望,一九一九年巴黎和會時期派往法國采訪和會消息的唯一的一名中國記者,就是《大公報》的胡政之。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唯一的一名長駐歐洲的中國的戰地記者,就是《大公報》的蕭乾。在波茨坦會議的現場,在東京灣的米蘇裏號戰艦上舉行的日本簽字投降儀式的現場,在紐倫堡審判納粹戰犯的現場,都有《大公報》的記者在場。
而書籍的出版,我們可以從教科書說起。1877年上海基督教會將原來的益智書會改組為學校教科書委員會,編輯出版了算術、曆史、地理等課本供教會學校使用,而當時清廷還沒有新式學校,所以這可以算作是中國有正式教科書的開始,被我們一直沿用至今。
洋務派對於西方書籍的翻譯出版,始於京師同文館,1886年又設纂修官二名,負責編輯出版事務。各種書籍均自譯、自編、自印,並免費分發國內官員。同文館在合並到京師大學堂之前,翻譯圖書二百多部。其中1863年,丁韙良翻譯美國人惠頓的《萬國公法》,該書受到恭親王等人的賞識,由總理衙門撥專款付印出版。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附設的翻譯館也譯出各類西書上百種。
維新派時期主要的翻譯出版機構是大同譯書局,《新學偽經考》、《孔子改製考》都是該局刊印的。當時的書局也非常注重提高效益,除了門市銷售外,還兼辦郵購業務,讀者可函購各種書籍。書局雇有送書人員數人,讀者購書後可送書上門。書局還規定購書數量多的可享受一定折扣優待,如規定購買《中西學門徑》五十部以上一律九折,三百部以上一律八折。書局對圖書宣傳推廣也是非常重視,成立之初就在《湘學報》、《知新報》刊登廣告,還在《時務報》第五十期起隨報附送《大同譯書局書目》。1898年初先後在《申報》刊登新書廣告等。
革命派主要是以宣傳民主革命的書籍為主。“夢千年何日醒,睡鄉誰遣警鍾鳴?”陳天華蘸著革命激情揮筆寫下《警世鍾》、《猛回頭》等著作,以及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都是由革命派刊印的。
而中國近代出版行業的日趨成熟,其重要的標誌就是商務印書館的創建和發展。商務印書館,是中國曆史最久的出版機構。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創辦於上海,1954年遷至北京。商務印書館至今仍然是圖書市場中極具權威性的出版發行機構。
出版業的發展,使得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書籍。正如我們看到《茶花女》的故事可以流傳到大江南北一樣,而同時期,還有《湯姆叔叔的小屋》、《三個火槍手》等膾炙人口的西方著作傳入中國,給人們的文化生活帶來了更多新鮮的氣息。
第九節近代科技:從無到有,漸漸興盛
中國古代有著光輝燦爛的創造和發明,在科技上一直出於領先地位。但是十五世紀以後,竟進入到停滯不前的狀態,並且逐步被西方國家趕超。而中國在閉關鎖國的狀態下,對於西方缺乏了解,依舊以“天朝上國”自居。隨著列強的入侵,老是被動挨打,大刀長矛幹不過人家洋槍洋炮,一些有識之士便開始在現實中認清自己自身的欠缺,“開眼看世界”,力主“師夷長技以製夷”(魏源)。因而,中國近代科學技術一開始就帶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抵禦外來侵略的明確目的。而它的發展道路,也夾雜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特有的曲折性。
飛機: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航空知識傳入中國,中國也出現了富於探索的科技人員。謝泰(1872—1937年),又名謝纘泰,字重安,號康如,廣東開平人。西方飛艇成功的消息傳到香港後,引起他研究飛艇的興趣。他從1894年開始研製,到1899年設計成“中國”號飛艇。這艘飛艇采用鋁為主要材料,在氣囊之下懸有艇身。艇身前後有電動機帶動的螺旋漿,推動飛艇前進。設計完成後,他欲獻給當時的清朝政府,但遭到冷遇,於是他將圖紙和說明書寄給英國的飛艇研究家,深受讚賞和敬佩。早期中國的航天活動由於受到當時曆史條件的限製,發展是極為艱難的。
飛機的出現舉世矚目,中國人深受震動,也開始了早期的探索曆程。萊特兄弟的飛機飛行成功後,馮如深受影響,決心要研製並駕駛飛機,以報效祖國。1907年,馮如與其他幾位華僑一起,在奧克蘭租廠研製飛機,雖連遭挫折,但毫不氣餒,經過十多次修改,終獲成功。1909年9月21日,中國最早的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員馮如,駕駛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在美國奧克蘭市附近的派得蒙特山丘上試飛,首次飛行取得成功。後來又進行過多次飛行,他的飛機飛行高度達二百一十米,速度達到每小時一百零五公裏,沿海灣飛行距離曾達到三十二千米。這是中國人首次駕駛自製飛機飛上藍天。1910年,馮如又新製成一架雙翼機,於當年10月至12月間在奧克蘭進行表演,獲得成功。但他於1912年的飛行表演中不幸遇難。
清政府也曾批準留學生學習航空技術,曆汝燕較早得到出洋學習機會,並在日後成為了較為傑出的飛機設計師。1910年入英國飛行學校學習,畢業後經英國皇家航空俱樂部考試合格,取得飛行員執照。1911年受革命軍政府委托,在奧地利選購兩架“鴿式”單翼機回國,被委任為滬軍都督府航空隊隊長,1912年4月在上海江灣跑馬場作飛行表演並散發傳單,取得很好飛行成績,受到熱烈歡迎。1913年3月將飛機轉交北京南苑陸軍第三師管理。曆汝燕任飛行主任兼修理廠廠長。同年9月北京南苑航校成立,他任主任教官。1914年3月10日至11日,他與另兩名飛行員完成北京至保定之間的航線飛行,這時中國國內的第一次長途飛行。同年曾製成水上飛機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