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貧困的家境(2 / 2)

鐵匠一家住的破木房,因為付不起房租,房主再也不允許他們住下去了。不僅如此,一家人已失去了繼續活下去的能力,老弱病殘的一家人為了活下去,不得不伸手向慈善機構求救。在西方社會,崇尚的是賺錢,向別人乞討或靠社會救濟是人們最瞧不起的,鐵匠一家在別人的白眼下勉強度日。邁克爾已經懂事了,每當看到母親從外麵回來,拎著那隻空空的口袋,愁眉苦臉的樣子,他就知道了市場的行情,知道物價又上漲了。

當時的社會救濟,說白了也就是為了不讓窮人立刻餓死而分給的一根暫時的救命稻草,法拉第全家分來的救濟糧有時都不夠填飽一個人的肚子。6口人隻能分著吃,分到邁克爾手裏的食物,每星期也不過是一個不大的麵包,作為一個9歲的孩子,又整天蹦蹦跳跳地動個不停,一天就可以把這個麵包吃完,可細心的媽媽替他把麵包切成了14片,並囑咐他說:

“好孩子,每天早晨吃一片,下午吃一片,不要多吃,吃完就沒有了……”媽媽的聲音嗚咽了,再也說不下去了。

邁克爾看著媽媽,再看看床上躺著生病的爸爸,眼眶裏浸滿了淚水,可他強忍著不讓眼淚流出來,向媽媽微笑地點了點頭說:

“媽媽,我不會多吃的!”

窮人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都遭別人歧視。邁克爾上學了,在學校裏不僅遭到富家子弟的耍弄,有時還要遭到老師的冷眼和譏諷。在倫敦,當時上流社會裏說話都講究抑揚頓挫,拿腔拿調來顯示身份。下層人士說倫敦土話,學校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教導學生說上流社會流行的上流話。邁克爾在窮人家裏成長,習慣說倫敦土話。有一次上課,老師要他站起來發“羅”這個音,邁克爾站起來發出了“沃”這個音。老師糾正道:“不,不是‘沃’,是‘羅’。”邁克爾有些心慌了,越是驚慌,習慣的錯誤發音就越是改不過來,又念了“沃”的音。老師說:“你說你哥哥的名字:羅·伯·特!”邁克爾念:“沃·伯·特。”

老師變臉了,嘲諷他說:“真是個好學生,媽媽的好孩子,連哥哥的名字也不會說!”老師聲嘶力竭地朝他喊道:“聽著,跟我說‘羅·伯·特’!”

邁克爾的臉漲紅了,淚水順著眼角溢了出來,少年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於是產生了抗拒心理,頭低低的,就是不出聲。

“邁克爾,你有耳朵沒有?我要你說‘羅·伯·特’!”

沒有回答。

“邁克爾!”

還是沒有回答。

老師這時暴跳如雷,氣鼓鼓地順手從身上摸出一個硬幣,高聲尖叫道:

“羅伯特,你過來!”

自己的弟弟受到傷害,羅伯特已對老師產生了抵觸情緒,故意磨磨蹭蹭走到老師的麵前。老師把半個便士塞在他手裏,說:

“你到隔壁的雜貨鋪去買一根手杖來。”

“幹什麼用?”羅伯特睜大眼睛問。

“因為你弟弟不會叫你的名字,我們來教他。”老師的眼睛死死地盯著邁克爾,看得出來是非把邁克爾製服不可,否則是不會罷休的。

羅伯特愣住了,他心裏明白這樣“教”的後果。他稍微猶豫了一下,怏怏地走向門外,剛跨出教室的門,就猛地回過頭,把那半個便士扔到老師的腳下,一溜煙地跑回了家。

羅伯特到了13歲,輟學繼承父業到了一家鐵匠鋪當了學徒。不久,邁克爾也到了13歲,他也離開了學校。邁克爾弟兄輟學,倒不僅僅是因為在學校遭受歧視,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家裏太窮了,太需要錢了,即使掙錢不多,能夠自己掙吃的,也可以從這個家移出去一張吃飯的嘴。這也是邁克爾的父母沒有辦法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