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低血壓有時更可怕(1 / 1)

低血壓有時更可怕

誨人不倦

相比較高血壓,低血壓帶來的危害遠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有數據顯示,中國約10%的人有低血壓問題,但多數人認為早期低血壓沒什麼症狀,也不積極治療。事實上,國外研究發現,血壓太低不僅會讓你失去活力,更可能造成心髒病、中風、腎髒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險。

解放軍總醫院急診科孟慶義教授說,醫學上認為,當血壓降到90/60毫米汞柱以下時,就可稱為低血壓。它可能導致大腦及器官供血不足,並由此引起頭暈眼花、全身無力,甚至昏倒、腦梗死等。低血壓的另一個潛在危險是損害認知功能。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發現,75歲以上老人的舒張壓每降低10毫米汞柱,得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就會升高約20%。孟慶義指出,血壓過低會導致血液中的氧氣和養分不能及時輸送到全身,引發多種症狀及心肌和腦缺血,這可能比單純性高血壓危害更大。

低血壓和高血壓一樣有家族遺傳性,其他可能造成血壓偏低的原因還有:

1.服藥。長期吃降壓、鎮靜等藥物者,血壓普遍較低,若服藥劑量不當,甚至可能降得過低;

2.姿勢改變。突然起身或由躺到坐、站時,可能會因血壓調節不及時出現低血壓情況;

3.患有心肌缺損或心血管疾病。比如,心髒收縮功能不良,調節功能差,心髒無法向全身送出足夠的血液,就容易出現低血壓症狀;

4.大量失血或脫水。因外傷或其他原因大量出血或嚴重脫水,血管中的血液量驟減,血壓也會跟著下降。

孟慶義認為,低血壓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但應重視預防及早期症狀,如怎麼休息都不解乏,吃了藥還是反複頭暈等,都應該引起重視。生活中有些方法有助於把血壓“拉高”。

1.多做等長運動。如平板支撐、握力器訓練等運動,幅度較和緩,適合低血壓患者,可增強心肌收縮力,協助靜脈血液回流,增加心髒輸出的血液量,使血壓上升。

2.吃胖點。體重和血壓關係密切,通常體重增加時,血壓也會升高,所以超重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建議血壓低且太瘦的人(如體質指數小於18.5)可以吃胖一點。

3.吃點補氣食物。中醫認為,氣血不足的人通常血壓比較低,且容易疲累、頭暈,甚至頸部肌肉僵硬。有這些症狀者不妨在醫生指導下吃點人參,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安神的功效。(據《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