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碗喝酒,小盅分茶:大宋朝的快意人生(2 / 3)

用葡萄釀酒在《史記·大宛傳》裏就有記載,宋朝的葡萄酒十分珍貴,大詩人陸遊的詩裏也寫著呢:“稿竹幹薪隔歲求,正虞雪夜客相投。如傾瀲瀲蒲萄酒,似擁重重貂鼠裘。一睡策勳殊可喜,千金論價恐難酬。他時鐵馬榆關外,憶此猶當笑不休。”(《寒夜與客燒幹柴取暖戲作》)詩裏將喝葡萄酒與穿貂鼠裘相提並論了,可見它的名貴與高價應該不讓今天的法國“拉菲”了——陸遊先生,你已經喝過宋朝的“拉菲”了,也可以心滿意足了。但先生不滿足,因為他跟辛棄疾一樣鬱悶著呢!他說自己喝酒並非貪杯,而是借酒逃避、借酒消愁:“平生嗜酒不為味,聊欲醉中遺萬事;酒醒客散獨淒然,枕上屢揮憂國淚……”(《送範舍人還朝》)

陸遊先生對葡萄酒念念不忘,蘇軾先生卻對黃柑酒記憶猶新。黃柑酒是用柑橘釀製而成的,而且是宋朝獨創,其的朝代根本沒有這種酒。這種酒色澤鮮豔、芳香四溢,在北宋宮廷中也很受歡迎,還專門為此舉辦過黃柑宴,蘇學士就被應邀參加侍宴,他在後來一首失調名的詞中寫道:“拚沉醉,金荷須滿。怕年年此際,催歸禁篽,侍黃柑宴”——老先生酒量不好,侍宴有些吃力,所以有此一怕。

與黃柑酒一樣,椰子酒也是宋朝南方的特產,宋朝名臣李綱專門寫過一篇《椰子酒賦》,說明這種酒不是用酒曲而是用椰子漿自然發酵釀造的。荔枝酒、梨酒也是宋代的首創,其釀造工藝與葡萄酒相似,北宋詩人黃庭堅貶官到四川宜賓,曾稱讚當地的“荔枝綠”是一種美酒,可與“三危露”(葡萄酒)相比,故特作《荔枝綠頌》以作紀念。

第三類酒是藥酒,今天的人也在泡各種各樣的藥酒,強身健體、滋陰壯陽,而喝藥酒的風氣就是從宋朝開始大行的。藥酒的做法相對來說麻煩一點,要先準備好發酵酒為原液,然後將動物、植物和某些萃取成分加入其中,通過浸泡、複蒸等方法加工而成。宋朝有幾種藥酒較為著名:一種是羊羔酒。這種酒本是北宋宮廷秘製的名酒,後來被小太監泄秘了方子流傳到了民間,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的羊羔酒要賣到八十一文一角,一角子也就二三兩吧,可不便宜!南宋的時候,宋孝宗為了向退居二線的太上皇宋高宗表孝心,特地送了一批羊羔酒。杭州臨安原先有家天目山藥廠,古法生產羊羔酒,可惜後來不做了,殊為可惜!宮廷美酒還有一種叫蘇合香酒,宋真宗時的太尉王文正“氣羸多病”,真宗賜他蘇合香酒一瓶,讓他空腹飲用。王文正喝了一段時間,大覺安健,上殿來謝恩,宋真宗一高興把酒方子都告訴人家了:“每一鬥酒以蘇合香丸一兩同煮,能調五藏卻腹中諸疾,每冒寒夙興,則飲一杯。”——方子雖然有了,但蘇合香丸是南洋進口產品,畢竟不大可得,所以民間也沒法推廣。還有一種叫醍醐酒。醍醐是從牛奶中提取出來的精華,其法來自印度,“醍醐灌頂”就是佛教用語,此酒用醍醐和黃酒釀製而成,能補虛添髓、滋陰潤燥,最適合火氣大的人喝。南宋時的宰相賈似道府中釀有一種養生藥酒,叫長春法酒,賈似道曾經將剛剛釀好的長春法酒及配方進獻給理宗皇帝,此酒是以中藥配製而成:當歸、川芎、半夏、五味子、熟地黃、甘草、白術、人參、石斛、丁香等十多味中藥用紗布包好浸於酒內,春天七日、夏天三日、秋天五日、冬天十日即可飲用。每天早晨一杯,中午一杯,連飲幾天,就有“壯筋骨、滋血脈、除濕實脾”等功效。宋理宗喝了他的酒,身體倒是蠻好,可國家卻不對了,大廈將傾一塌糊塗。

第四類就是白酒了,這種酒度數比較高,但在宋代並不多見,因為這種酒需要將發酵好的酒再經過加熱蒸餾,而蒸餾技術要到元朝才被推廣起來。所以你看《水滸傳》,那些好漢大碗喝酒,一定不是蒸餾白酒,否則心肝燒焦,他們也不是北極熊。

不管你喝什麼酒,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宋朝實行“榷酒”製度,也就是說酒是由官家專賣的,酒類專賣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一筆,來看一組數據:宋真宗景德年間,商酒鹽茶四項稅收總額為1233萬貫,其中酒稅占了428萬貫;到宋仁宗慶曆年間,僅酒稅一項就得1710萬貫。40年間,酒稅收入增長了4倍。所以,除了像米酒這類不用酒曲的自釀酒外,你若是想私自釀酒,那可是犯法的,要叫你“喝不了,兜著走”!而像前麵所說的樊樓這樣標名“正店”的大酒樓,一般都是取得專賣許可證,可以釀製風味獨特的美酒,並且是批零皆售的。天聖五年八月,朝廷下詔東京的3000家腳店酒戶,每日去樊樓取酒沽賣。一天要供應3000家小酒店沽取批發的酒,可見樊樓的酒產量有多大。樊樓作為最具盛名的大酒樓,它的釀酒質量也是很高的,它們常備的自釀酒名為“眉壽”、“和旨”,而其他酒樓,比如忻樂樓有“仙醪”、會仙樓有“玉胥”、遇仙樓有“玉液”……名字都很好聽,口味一定也不錯。

好了,今天我們來到這裏,大家各取所需,愛喝什麼喝什麼,回去之後就隻能在宋人的詩文中品嚐了。

喝完了酒,我們再去喝點茶,清清口。

清朝人林梅溪認為《水滸傳》善寫酒而不善寫茶:“酒壯英雄豪氣,茶抒閑人清性。‘大雪滿天地,胡為仗劍遊;欲說胸中事,同上酒家樓。’若為‘同上小茶館’,則失去英雄豪情矣,故《水滸》多酒氣而少茶趣。”

確實,從林衝、魯智深出場,仗的就是這一份酒氣,“大碗喝酒”成就了一部《水滸傳》。那麼,《金瓶梅》呢?《金瓶梅》當然是從西門慶勾引潘金蓮開始,而這一橋段的關鍵點是西門慶到王婆那裏喝茶定下的計。王婆“濃濃地點兩盞薑茶,將來放在桌子上。”薑性熱,又有點辣,暗示著西門慶要趁熱打鐵、要心狠手辣。所以說,一部《金瓶梅》是從茶盞裏開始的。

《金瓶梅》裏也確實多次寫到茶。第12回裏,西門慶在妓院裏梳攏李桂姐,和應伯爵等一班幫閑在妓院中大吃大喝、又玩又宿,妓院老鴇就用鹽茶招待這班大把花銀子的貴客:“隻有少頃,鮮紅漆丹盤,拿了七種茶來,雪綻般茶盞,杏葉茶匙兒,鹽筍、芝麻、木樨泡茶,馨香可掬,每人麵前一盞。”幫閑的應伯爵即席唱了一個曲兒,單道這茶的好處:

【朝天子】這細茶的嫩芽,生長在春風下。不揪不采葉兒楂,但煮著顏色大。絕品清奇,難描難畫。口裏兒常時呷,醉了時想他,醒來時愛他。原來一簍兒千金價。

“簍”字的諧音是“摟”,應伯爵是說西門慶替李桂姐“點大蠟燭”要花上千兩金子呢!

第35回裏,西門慶在家裏招待頂頭上司夏提刑,也是“兩個敘禮畢,分賓主坐下。不一時,書童兒雲南瑪瑙雕漆方盤,拿了兩盞茶來,銀鑲竹絲茶盅,金杏葉茶匙,木樨青豆泡茶吃了……”

第54回,李瓶兒產後虛弱,害起病來,西門慶連夜請來任太醫給愛妾治病,任太醫來到府上,西門慶也是以茶待客,太醫“吃了一盅熏豆子撒的茶。……又換一盅鹹櫻桃的茶……”

說了這麼多茶事,有沒有發現小說裏喝的茶都不是現代我們喝的純粹的茶,而是加入了鹽、薑、蔥、香菜、木樨、青豆、花瓣、櫻桃之類的佐料,是一種加味茶。

喝茶,中國人在周朝就開始了,〈爾雅〉這本古老的字典裏就有“荼苦”的記載,〈爾雅〉的注解說:“早采者為荼,晚采者為茗。”可見當時的人就已經喝茶了,隻不過那時不叫茶而叫荼。

今人喝茶大多把茶葉放在茶壺、茶杯裏用開水衝泡著喝,但古人喝茶卻沒有這麼簡單,不但泡法不同,要用煎、煮等方法,還要在茶葉裏加佐料。唐朝時,加味的“鹽茶”大行其道;到了宋朝,還是如此,禦用茶一般都要加龍腦香,以增添其香味。或許是當時的人還喝不慣茶的苦味吧,蘇東坡在《物類相感誌》裏都說:“芽茶得鹽,不苦而甜。”——連蘇東坡都這麼喝,可見,宋朝人一般還是習慣喝加味茶。

宋朝的茶葉以團茶、餅茶這樣的緊壓茶為主,我們今天喝的那種散茶也在宋朝開始出現,不過,那時的散茶可不是什麼好茶,主要是一些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蒸青和碎末茶。

進貢給皇室飲用的茶都是餅茶,事先要把茶葉碾碎搗爛成膏,加上龍腦香末後,用木模子壓製成圓餅形,稱為“團茶”。唐朝碎茶大多用杵臼來搗,而宋代則普遍改為用碾子碾,宋代的茶碾在許多地方的博物館裏還可以看到;唐代的製茶工藝較為粗糙,而宋代的拍製工藝很重視“飾麵”,木模子上記得有不同的圖案、形狀。像進貢給皇家的茶葉,則在木模子上刻了龍鳳的花紋,所以,這種茶又叫“龍團”、“鳳餅”。一餅一般有4-6片,每餅重二兩,八餅合為一斤(宋製十六兩為一斤)。

宋朝時這種加了龍腦香以供禦用的團茶,使用的茶葉完全產於福建建安附近的鳳凰山麓,稱為“建安貢茶”。北宋初,建安茶的產量還不是很多,到元符年間建安茶產量已達成18000斤,至宋徽宗宣和年間更增至47000斤。但即使這樣,價格仍不便宜,當時一斤建安團茶的價錢高達二兩金子,比起今天的極品凍頂烏龍,也不過如此。所以,當時人有:“黃金易得,茶餅難求”之歎。

每年產擷新茶的時候,都要舉行開焙儀式,監官與役工一齊向京師方向鄭重遙拜:“保證完成任務”。像北宋的名臣丁謂、蔡襄都做過福建轉運使,監造貢茶。第一批新茶,稱為“頭綱”,如龍團勝雪、瑞雲祥龍、萬壽龍芽等,一般都在驚蟄前采製,十日內完工,以快馬於暮春運抵京城。所以歐陽修在詩裏說:“建安三千五百裏,京師三月試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