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起飛時2200馬力,一級增壓時2070馬力/1000米,二級增壓時1930馬力/5000米
螺旋槳:住友VDM四葉定速螺旋槳,直徑3.60米
油箱容量:機身油箱115升,左右機翼油箱各285升,並可掛載600升副油箱一個
最大速度:在5100米高度上620公裏/小時
巡航速度:在4000米高度上370公裏/小時
爬升:達到6000米高度需時5分58秒
實用升限:12200米
航程:1715公裏(正常)、2392公裏(滿載)
武器:機翼99式2號機炮4門,每門備彈200發
炸彈:30或60公斤2枚
乘員:1名
戰爭結束後,堀越二郎無論是在自己的回憶錄中還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隻要提到的這個最後的失敗作品,就隻有一個字的感想:恨。恨軍方對於設計的不切實際的胡亂幹預,恨軍方對於設計要求的朝令夕改……戰爭期間,日本海軍方麵對於新機型的研製工作一直存在著控製過嚴的傾向,留給製造廠商可供發揮的空間相當小。客觀上來說,烈風艦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的確是日本海軍對於飛行性能的不切實際的高要求的結果,加上軍方在發動機選型上的莫名其妙的固執,烈風的失敗從一開始就已經命中注定了,堀越二郎和他的設計團隊並沒有犯什麼太大的錯誤。
話又說回來,即便日本海軍沒有對烈風艦戰的研製工作作出過多幹擾又能如何呢?就算沒有軍方作梗,莫非1944年底才研製成功而且質量完全沒保證的Ha-43發動機就能讓烈風有機會發揮很大作用嗎?顯然沒有可能。即便一切順利沒有任何延誤的話,烈風戰鬥機頂了不起也就是在1944年底定型,1945年初進入實用化階段,會對戰爭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最多也就是迫使美軍加快裝備格魯曼F8F戰鬥機的速度而已。與更輕更小更快的F8F相比,烈風引為驕傲的速度和爬升都全麵處於劣勢。當真遭遇實戰的話,烈風的命運不會比零戰麵對F6F更好。對此,戰後日本的研究者也不否認。
從綜合性能來說,A7M2烈風改戰鬥機並不見得比質量完全過關的N1K2-J紫電改戰鬥機強多少,或許機體大一點可以用於安裝更強的武器是烈風改最大的優勢。從這一點來說,海軍方麵要求徹底取消烈風項目完全轉產紫電改倒真的算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
有件事情令戰後的日本研究者極為驚訝。那就是80年代,日本作家柳田邦男在編著描寫日本海軍二戰戰史的報告文學《燃燒吧,零戰》時曾經到美國搜集相關資料。在一份1944年12月美國海軍航空技術情報中心編寫的日本作戰飛機說明書上,赫然查到了烈風11型(盟軍方麵識別代號為Sam)的資料。
在這份關於Sam11型(烈風11型,英語寫為Reffu)的資料中,明確記載著Sam11、17試艦載戰鬥機為通用型大航程艦載戰鬥機,將作為Zeke戰鬥機的替代型。本機具備最大速度343節、巡航速度250節、爬升到19686英尺需時6分、全長29.5英尺、翼展36.1英尺等數據。基本上說,除了將真實的烈風11型的動力誤當做譽41型以外,其他與日本海軍的性能要求已經相當接近。不得不讚歎一句美軍情報工作的深入準確。也算是為這種神秘的夢幻戰鬥機又增加了幾分傳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