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紫電優於格魯曼的隻有機炮口徑——戰場上的紫電11型戰鬥機
進入1943年下半年,美軍的攻勢日漸淩厲,日軍在南太平洋諸島越來越難以立足,被迫從所羅門群島前線一路敗退,戰線向著日本本土日漸逼近。為了挽回戰敗的局麵,1944年初,日本海軍先後組建了預訂各編入10個航空隊的第61和第62航空戰隊,用作下一期海軍陸基航空作戰的主力。在每個航空戰隊所屬的10個航空隊中,將分別包括兩個裝備有紫電11型戰鬥機的航空隊,其中第341、343航空隊隸屬於第61航空戰隊,第345和361航空隊隸屬於第62航空戰隊。事實上,由於生產數量不足,第343和第361航空隊在曆史上上從未裝備過一架紫電11型戰鬥機,而是純零戰部隊。345航空隊後來也將所屬的紫電部隊調出轉屬341航空隊,曆史上真正將紫電11型戰鬥機作為主力使用的隻有341航空隊一家。
紫電戰鬥機進入試生產階段的1943年11月,第一支專用的紫電戰鬥機實戰部隊——第341海軍航空隊正式組建。航空隊所屬飛行隊編製內共應該有紫電11型戰鬥機36架,實際上到1944年初還沒有一架分配到部隊。隊中負責實際作戰指揮的的飛行隊長是經曆過中國戰場、夏威夷作戰、南太平洋海戰的老資格零戰王牌白根斐夫大尉。白根大尉以下的軍士、軍士長級別的飛行員中,也有些是從南方前線歸來的有經驗的老兵,但其中包括各分隊長在內的大多數飛行員都是近期才剛剛完成飛行訓練的新兵蛋子。
1944年2月,最初幾架紫電11型戰鬥機交付341航空隊供訓練使用。對於這種馬力強勁的新飛機,飛慣了小巧的零戰的飛行員們起初感到相當震撼。
更令他們感到震撼的是飛機的質量。由於紫電11型采用的是新穎的二節伸縮式起落架,飛行員降落踩刹車時很容易折斷起落架,事故率居高不下。另外,在地勤人員維護起落架時,被夾傷手指的事故也頻頻發生。
馬裏亞納大海戰日軍慘敗之後,由於參戰的第1航空艦隊和第61航空戰隊主力遭到覆滅,海軍軍令部邊調整了編製,第62航空戰隊升格成第2航空艦隊,341航空隊也轉屬第2航空艦隊的建製下。在此同時,日本海軍各航空隊調整編製,改為特設飛行隊編製,原航空隊所屬的飛行隊獲得獨立的番號,不再為各航空隊所固有。341航空隊所屬的飛行隊也隨之改番號為戰鬥第401飛行隊(簡稱戰鬥401或S401)。調整後的戰鬥401編製內的作戰飛機增加到48架實有43架,仍然歸341空指揮。
第二支裝備紫電的作戰部隊是第345航空隊所屬的戰鬥402飛行隊,飛行隊長是同樣經曆過太平洋戰爭的早期戰鬥的零戰王牌藤田怡與藏大尉。
第三支裝備紫電戰鬥機的部隊是1944年7月10在橫須賀航空隊組建的戰鬥第701飛行隊,飛行隊長經曆過中國戰場、進攻菲律賓作戰新鄉英城少佐。新鄉英城少佐素來以脾氣暴烈、訓練嚴格而聞名於世,所以在軍中素有“魔鬼隊長新鄉桑”、“泣兒止啼新鄉桑”之稱。
對於341空的飛行員來說,到此時經過大約10個月的訓練飛行,他們對於手中的飛機有了充分的了解。在他們看來,紫電11型戰鬥機既不算太快,爬升性能也一般,這方麵比零戰強點有限,但是盤旋性能又不如零戰。加上令人惱火的發動機和起落架故障,整體來說這種飛機平平無奇相當一般沒什麼特色。對此,曾經駕駛過零戰、雷電和紫電這三種日本海軍主力戰鬥機的的藤田大尉深有體會。在從日本本土轉場到台灣的過程中,他曾經有過連續換了兩架紫電戰鬥機都在途中發生故障不得不立即返回的記錄。
1944年10月,為了應對美軍隨時可能發起的在菲律賓的新攻勢,戰鬥401、402和701飛行隊主力先後調入台灣,真正的戰爭開始了。
11日,美軍艦載機大規模空襲台灣境內目標,戰鬥401以可以使用的最大兵力24架飛機全力升空迎戰。在與美軍由F6F戰鬥機和SB2C俯衝轟炸機混合編隊的交戰中,戰鬥401損失慘重,10人10機未歸還,宣稱擊落美機14架。
與戰鬥401交戰的美軍比較可能是來自航母埃塞克斯號的第15艦載戰鬥機中隊(VF15)和來自航母企業的第20艦載戰鬥機中隊(VF20)。這兩個中隊F6F戰鬥機飛行員宣稱在空戰中遭遇到了零戰和Tojo(陸軍的Ki-44
2式戰鬥機)。當時在台灣日軍並沒有裝備2式戰鬥機的部隊,很有可能是對首次出現在戰場的紫電11型戰鬥機的誤認。這兩個中隊的全部損失包括被防空炮火所擊落的在內也隻有3架F6F。紫電的首次作戰完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