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日本海軍引為驕傲的自動空戰襟翼裝置問世於1943年5月。最早在水上戰鬥機強風上進行試用。試驗中,15試水戰以150節左右的飛行速度進行大傾角盤旋,不打開自動空戰襟翼時,盤旋半徑為180米,使用時襟翼自動放到19度角上,盤旋半徑縮小到140米。效果相當明顯。
和采用同樣動力並且同樣有個長鼻子的雷電戰鬥機相比,15試的突出優勢就是座艙。為了保證飛行員的視野,菊原靜男采用了完全突出於機身的水滴形座艙蓋,前後方的視野都相當不錯。
武器方麵,15試水戰保持在零戰和2式水戰的水平,仍然是7.7毫米機槍和20毫米機炮各有兩門。
作為川西飛機公司進入戰鬥機世界的第一個產品,1942年5月6日,15試水戰的1號原型機首飛成功。
試飛的結果並不能令海軍方麵滿意。關鍵的最大速度方麵,15試水戰隻飛出了448公裏/小時合242節的成績,離軍方的要求差了很遠,比現有的2式水戰強點有限。航程方麵,15試水戰也隻有1060公裏,還不如2試水戰。唯一的優勢就是仗著動力強勁很多,爬升性能大大超出了2式水戰。
盡管如此,日本海軍還是莫名其妙的接受了15試水上戰鬥機進入裝備序列。1943年12月,正式定型為N1K1強風11型水上戰鬥機。
強風水戰的生產從1944年初開始,拖拖拉拉的包括8架原型機在內總計隻生產了97架,還不到前一代2式水戰的三分之一。看來海軍也是明白在1944年的那種一天比一天惡化的戰場環境下,這玩意防空作戰的效果會有多麼的無望。
強風水戰的實戰情況就如同它的產量一樣無聊。在西南太平洋、馬來半島和本土,強風水戰主要用於前線日占島嶼的防空、巡邏、反潛、護航等等雜七雜八的任務,沒有取得過值得一提的戰績就迎來了戰敗之日。論戰場表現,或許那些水上巡邏機、偵察機比這個水上戰鬥機還要更有用一點。
強風的不成功倒不能說是川西飛機公司的錯。一方麵,日本海軍將水上偵察機作為戰鬥機使用獲得成功的例子發生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戰場上日本陸海軍航空隊數量質量都占有壓倒優勢,隨便是阿貓阿狗的也有可能占到點便宜,而地球人就是要受地球的物理規律的影響。水上飛機的先天特點就決定了這類機型完全不可能具備與同期的高性能戰鬥機相匹敵的飛行性能,日本海軍的要求從一開始就不可能實現。15試水戰的失敗從一開始就是注定了的。水偵偶爾取得的成功的經驗拿到太平洋戰場的環境下並不適用。
N1K1強風11型水上戰鬥機主要性能指標
全長:10.58米
翼展:12.00米
全高:4.75米
機翼麵積:23.50平方米
空重:2700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350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3712公斤
翼載:148.9平方米
功重比:2.49公斤/馬力
發動機:三菱火星13型14缸雙列星型風冷活塞發動機
功率:起飛時1460馬力,一級增壓時1420馬力/2200米
螺旋槳:住友漢密爾頓三葉定速螺旋槳,直徑3.20米
油箱容量:機身660升
最大速度:在6000米高度上448公裏/小時
巡航速度:在3000米高度上370公裏/小時
爬升:達到5000米高度需時5分32秒
實用升限:11500米
航程:1060公裏
武器:機翼99式1號20毫米機炮2門,每門備彈60發/機頭97式7.7毫米機槍2挺,每挺備彈500發
炸彈:30公斤2枚
乘員: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