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兩種發動機的方案,堀越二郎都進行了計算。計算結果表明,如果采用火星發動機,14試局戰的最大速度大約在315節上下。如果采用熱田發動機,15試局戰的最大速度將可以達到325節左右。兩相比較,肯定是後者更優。
堀越二郎將兩種方案的計算結果都交給了空技廠進行審查。作為設計方,堀越本人當然無權決定新機型的更多細節,不過他的計算報告的傾向性還是很明顯的。
1940年4月,海航本部正式的項目規劃書送到了三菱重工。規劃書中留下了如下內容:
目的,適用於攔阻殲滅敵攻擊機的要地防空戰鬥機(局地戰鬥機)
主尺度,沒有特定限製,以盡量小型化為宜
動力,能夠在昭和15年(1940年)9月末以前審查合格的風冷活塞發動機
性能,性能要求以速度、爬升性能、機動性、航程為順序
最大速度,在6000米高度上要達到325節以上,理想目標為340節。
爬升性能,達到6000米高度需時不超過5分30秒。實用升限11000以上。
航程,最大速度下不低於0.7小時(正常狀態下)。
起飛滑跑距離,最大起飛重量時不超過300米。
降落滑跑距離,接地速度70節以下。著陸滑跑距離不超過600米。
機動性,具備一般特技飛行能力。
武器,20毫米機炮2門,每門備彈60發;7.7毫米機槍2挺,每挺備彈550發。
其他,飛行員座椅背後要裝備8毫米厚的防彈鋼板采用液冷發動機研製新機的設想被軍方無情的打碎了。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日本陸軍也同樣看好DB-601A發動機,所以和海軍一樣也通過川崎飛機公司引進了製造權。同一台發動機居然讓德國人賺到了兩分錢,據說連希特勒本人聽說此事以後都驚歎不已。以後,由川崎飛機公司仿製生產的Ha-40發動機成為新型的Ki-613式飛燕戰鬥機的主動力。在戰爭末期,3式戰鬥機是日本陸海軍本土防空兵力中的絕對主力。由飛燕戰鬥機發展而來的Ki-1005式戰鬥機又成為太平洋戰爭中日本陸軍的末代製式戰鬥機,被陸航飛行員評價為在所有日製戰鬥機中性能最好的。未來的3式戰鬥機的命運可是比本章的主角要好得太多了。從後來的結果看,這個J2M15試局戰並沒有獲得預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倒黴就倒在這個火星發動機上了。正是由於火星發動機的直徑過大,為了降低迎風阻力,設計師就不得不將機頭部位延長,以至於本來就不佳的前向視野有進一步被惡化。如果采用的是熱田發動機,以此為基礎發展一種海軍型的飛燕,或許雷電戰鬥機的未來會完全兩樣。
更令人莫名其妙的是,如果說日本海軍否決熱田方案的理由是海軍缺少使用維護水冷活塞發動機的經驗,這一點筆者也不是不能理解。奇怪的是,較14試局戰更早發展的海軍新一代艦載俯衝轟炸機D4Y113試艦爆(後來的2式艦偵和艦爆彗星)和未來的潛艇搭載水上攻擊機M6A1晴嵐也用上水冷的熱田發動機。難道四處跑來跑去的航母和潛艇的維護環境會比本土的陸上基地更好?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有時候還真的是很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