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戰場上的經驗教訓,1938年秋,首先由部署於漢口機場的第12海軍航空隊提出了研製專用的陸基防空戰鬥機的要求。
12空的意見書認為,作為專用的要地防空戰鬥機,傳統上一直很為日本海軍所看重的機動性、操縱性意義降低,可以有所放鬆。這類機型的最重要的性能就是速度。要能夠超出假想敵的新型轟炸機至少40節。當時中國空軍已有的美製馬丁139WC轟炸機的最大速度為200節左右,中蘇空軍所大量使用的圖波列夫SB-2型快速轟炸機的最大速度為240節左右,所以防空型戰鬥機的最大速度應該不低於290節。對於武器,12空的意見書也沒少抱怨現役的7.7毫米機槍效果很差,必須采用更大口徑的武器,以13毫米機槍為宜。
1939年2月,日本海軍軍令部確認了研製局地戰鬥機的必要性。在武器方麵,軍令部提出了三套方案,即20毫米機炮和7.7毫米機槍各2,;13毫米機槍和7.7毫米機槍各2;以及7.7毫米機槍機頭機翼各2。
考慮到從96艦戰以來三菱重工的堀越二郎設計團隊於海軍方麵的良好的合作關係,海航本部決定這一次不再做多公司之間的競爭性試製,直接內定由堀越負責研製被稱為J2M1的14試局地戰鬥機。
接到海軍方麵的研製意向後,堀越二郎先有了自己的設想。從性能上來看,14試局地戰鬥機是專用於要地防空作戰的截擊機,起降基地會是設施良好的陸地機場,所以艦戰那樣的苛刻的起降性能變得毫無必要。要地防空也不需要飛到幾百海裏以外,所以航程短一點也無所謂。性能的關鍵還是速度、爬升和火力。
要全麵改善這三點,大功率的航空發動機必不可少。當時備選的發動機有兩種,其一是三菱重工在金星係列發動機的基礎上研製的放大型-13試雙列星型14缸1450馬力風冷活塞發動機,即後來的火星係列發動機,這也是當時日本做擁有的功率最大的航空發動機。13試發動機的功率較大,加上本身就是三菱重工自家的產品,可靠性會比較有保障。另一方麵,13試的直徑也較大,比美國同期發展的2000馬力級R-2800發動機還要大出2厘米。對於多發動機的轟炸機來說這倒算不上什麼大問題,而對於單發的戰鬥機來說,更大的直徑就意味著更大的迎風阻力和更差的飛行員前向視野,就有點難以接受了。另一個備選方案是海軍通過愛知鍾表電機公司從德國戴姆勒·奔馳公司所引進的DB-601A型水冷V型12缸活塞發動機。日本國內的仿製型號稱之為熱田。熱田發動機的起飛功率為1100馬力一級,但是由於汽缸成V型排列,發動機的迎風麵積隻相當於火星發動機的一半左右。小直徑的發動機也就意味著可以把機身設計得更加纖細,對於提高飛行速度來說比較有利。而且液冷發動機的高空性能也會比較好些,更適合於防空戰鬥機使用。
當時,日本海軍已經采購了一架He-112V,12架He-112B。雖然日本海軍對於He-112B的航程、水平機動性都相當不滿,但是光滑纖細的機身和可收放起落架使He-112使用一台並不比96艦戰功率更大的發動機而速度卻遠勝,這也給日本的試飛員和設計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那之後的1938年初,海因克爾公司又開發出He-110戰鬥機。He-110在減小機身阻力方麵做出了新的嚐試,將阻力大戶發動機冷卻器獨出心裁地安裝在機翼上。這項改進取得了明顯效果,在同樣采用1175馬力的DB-601A發動機時,He-110D的最大平飛速度高達670公裏/小時,大大超越了采用同樣動力的BF-109E。試驗性He-112U更創造了746.6公裏/小時的世界紀錄。當時被這些優異成績晃得眼花繚亂的不在少數,日本海軍也是其中之一。1940年,日本海軍向海因克爾公司采購了3架He-110D0用於測試(日方記載為實際收到兩架),並且表示有意向德國采購全套的製造技術以AXHe1的進行專利生產。隨後由於在測試中,日本試飛員發現He-110的起飛著陸滑跑距離太長,在日本國內的機場使用有困難,加上蘇德戰爭爆發日本和德國之間的陸路交通斷絕,這項計劃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