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槳:住友漢密爾頓三葉定速螺旋槳,直徑3.50米
油箱容量:機身5700升
最大速度:在5400米高度上522公裏/小時(也有資料認為極光的最大速度為550公裏/小時,筆者以為可能性不大。極光與銀河16型的幾何、物理參數完全一致,沒有理由會比銀河16型快很多。再說如果如果極光能有那樣的性能,可能軍方也不會如此不滿)
巡航速度:在2000米高度上370公裏/小時
爬升性能:達到5000米高度需時9分23秒
實用升限:9560米
航程:1815公裏
武器:機頭99式2號3型20毫米固定機炮1門,備彈100發
機身99式2號4型20毫米斜向機炮2門,每門備彈250發
乘員:2名
(三)夜間戰鬥機彩雲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航空隊痛感航空偵察能力嚴重不足。在獲得了陸軍的Ki-15 97式司令部偵察機並改製成自己的C5M198式陸基偵察機之後,海軍的陸上航空偵察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強。順便一提,日本海軍從美國引進的雙發型P-35戰鬥機當時也主要在中國戰場用於戰場偵察。陸上偵察能力得到改善後,艦隊偵察能力不足的弊端又凸顯出來。在當時,聯合艦隊海上作戰的航空偵察能力主要依靠作戰艦艇所搭載的水上偵察機,這類飛機速度較慢,遇到敵戰鬥機攔截時基本上沒有生還的可能。為此,聯合艦隊迫切要求獲得一種高速的艦載偵察機。
1942年,在正式采用由13試艦爆改造而成的D4Y1-C 2式艦載偵察機之後,日本海軍航空兵本部又馬上委托中島飛機公司研製全新的C6N17試艦載偵察機(十七試艦上偵察機),簡稱17式艦偵。
對於17式艦偵,軍方的第一要求就是速度要快,最大平飛速度要達到350節以上。第二要求是遠,以210節巡航速度下要達到不低於1500海裏的最大航程。帶副油箱時最大航程要達到2500海裏。
中島飛機公司的設計工作從1942年6月正式啟動。1943年5月,C6N117試艦偵首飛成功。由於采用了當時日本最新的小直徑大功率風冷活塞發動機譽、新引進的住友VDM四葉變距螺旋槳和層流翼型等先進技術以及對機體最大限度減阻的設計,試飛中本機飛出了353節合653.8公裏/小時的最大速度。在日本曆史上,這是除陸軍的Ki-78高速研究機(最大速度699.9公裏/小時)的第二個最快飛行速度紀錄,甚至超越了陸軍的以高速而聞名Ki-46100式III型司令部偵察機和Ki-844式戰鬥機疾風。1943年7月,本機被命名為試製彩雲。
1944年7月,第一架彩雲量產型離開生產線。同年9月,本機被正式定型為C1N1彩雲11型艦載偵察機(一說一直到1945年6月才正式定型)。定型後的彩雲11型由於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實際最大速度又略有下降,但仍然是一架日本第一流的高速飛機。不過此時日本海軍曾經引為驕傲的航母機動艦隊事實上已經覆滅,航母艦載偵察機已經屬於完全用不到的機型,曆史上彩雲艦偵的全部作戰任務都是作為陸基飛機完成的。
在美軍贏得馬裏亞納群島作戰的全麵勝利之後,尚未定型的彩雲偵察機對塞班島和烏利西環礁實施了成功的照相偵察。憑著良好的高速性能,彩雲成功地擺脫了F6F戰鬥機的追獵。這位沒有留下姓名的飛行員欣喜若狂,立即致電基地:“我機身後已無格魯曼”,為彩雲的高速性能做出了一個不錯的注解。F6F本來就是一架以高速著稱的戰鬥機,彩雲的最大速度高於F6F戰鬥機,能擺脫格魯曼其實並不算很新鮮的事。戰後,在使用美軍自己的高性能航空汽油所做的測試飛行中,彩雲飛出了694.5公裏/小時的最大速度,與美軍最新的戰鬥機如P-51D野馬或F8F熊貓相差無幾。不過實戰中的彩雲當然沒有美國汽油可用,飛行員也不可能如測試般總能讓飛機飛出最大性能值。據當年的彩雲飛行員回憶,實際運用中的彩雲11型沒有來得及發出電文便一去不複返的實例並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