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邁向航空自立的初次嚐試——7試艦戰
1931年,現代日本海軍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未來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少將調任海軍航空本部技術部長,具體負責日本海軍航空兵新型技術裝備的研發工作。作為一名富有遠見的海軍航空兵專家,山本對於當時日本的航空工業大量依賴國外技術的局麵表現出極大的憂慮。從華盛頓條約條約簽訂之後,日本與傳統的航空技術輸入國美國和英國的關係就開始出現裂痕。將整個遠東和東南亞地區都看作自己勢力範圍的日本與歐美的殖民勢力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一天比一天大。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護手,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早就以米英鬼畜為假想敵演練了多年了。一旦衝突加劇來自歐美的技術輸出發生困難,日本的航空兵力將何以自處!
著名的大正民主時代結束後,日本帝國開始了逐步的擴軍備戰。在1931年3月,日本帝國議會通過了第一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也就是通稱的丸1計劃。根據計劃,日本海軍航空隊將在1938年以前在現有的17個隊272架飛機的基礎上再增加14個隊176架飛機。
為了鼓勵日本國內製造廠商自主研發的積極性,扭轉這種被動局麵,1931年年底,以山本五十六少將本人牽頭,由和田操中佐具體規劃,日本海軍製定了“航空技術自立”的三年計劃,計劃從1932(昭和7年)海軍年度開始到1934(昭和9年)海軍年度的3年間,軍方將在每一年都向各日本國內製造廠商發出各個機種的試製意向,對比測試後選擇其中的優勝者定型采購。
和田操(1889-1981),日本海軍軍人,海兵39期畢業,生前最高軍銜海軍中將。從軍校畢業後,和田操成為一名海軍飛行員。此後不久,因為在飛行事故中身負重傷,和田被迫離開飛行崗位,成為一名技術軍官。此後,和田操先後擔任橫須賀海軍工廠監察官、海軍航空本部部員、海軍航空技術廠廠長,戰爭末期出任海軍航空本部長官。戰後,和田操轉入經濟界,成為新日本飛機公司副社長直至退休。
計劃涵蓋的範圍包括各種海軍作戰所需要的各個機種以使日本的航空工業基本達到具備自主研發全套軍用飛機的能力。軍方甚至私下裏麵表示,以後海軍將不再采購外籍人士的設計(實際上隻是禁止日本國內各製造廠商直接雇傭外籍設計人員而已)。1932年4月1日,日本海軍自身的負責軍用飛機的研究、試製、試飛、審查諸項工作的綜合性機構——海軍航空廠(後來改名為海軍航空技術廠,簡稱空技廠)在橫須賀正式成立,枝原百合一海軍少將成為首任廠長。
海軍航空廠成立幾天後,來自三菱飛機(三菱航空機)、中島飛機(中島飛行機)、川西飛機(川西航空機)和愛知鍾表電機(愛知時計電機)四家海軍飛機主要製造廠商以及海軍自身的廣海軍工廠(廣廠)的相關人員被召集到廠部舉行了一次項目發布會議。
在會議上,軍方代表——海軍航空本部總務部長前原謙治少將宣布,在1932年度開始的昭和7年度試製機(簡稱7試)計劃中,海軍準備訂購艦載戰鬥機、艦載攻擊機、雙發艦載攻擊機、水上偵察機和大型攻擊機(即可以實施魚雷攻擊的遠程轟炸機)這5種類型的飛機。其中艦戰將由中島和三菱、艦攻將由中島和三菱、雙發艦攻由三菱、水偵由川西和愛知、大攻由廣廠進行試製。
1932年的日本尚未從世界性的經濟大蕭中完全走出來,再加上此前若幹年日本一直處於軍縮狀態,這幾個大廠商日子過得都有點緊巴巴。一聽說軍方要增加訂貨,自然是個個奮勇爭先。在三年計劃的刺激下,這一時期日本國內各廠商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設計,呈現出一幅百花齊放的局麵。從1932到1934年(昭和7-9年)這三年間,帶有7試、8試、9試字頭的機型特別多原因也就在於此。
三年計劃的第一槍,就是將要介紹的7試艦載戰鬥機。
根據剛剛宣布的7試計劃,軍方向傳統的兩大戰鬥機製造廠商中島飛機和三菱重工兩公司發出試製意向,要求兩公司立即著手就A2N90式艦載戰鬥機的後繼型展開競爭性開發,項目代號7試艦載戰鬥機(七試艦上戰鬥機)。這兩個競爭方案又非正式的獲得了A3N和A3M的名稱,也就是說,誰贏了誰就是下一代的海軍艦載戰鬥機。
作為航空自立計劃的第一槍,軍方為7試艦戰定出了相當高的性能指標:最大速度,3000公尺高度上要達到180-200節;爬升到3000公尺高度需時要在4分以內。前麵已經介紹過的當時海軍已有的最新型艦戰90式的相應數據是160節和5分45秒。同時,還要求新機必須具備優秀的艦上起降性能。
為了滿足7試艦戰的性能要求,中島和三菱兩公司不約而同的考慮到了低阻力的單翼布局。
在當時,日本陸軍已經采用了由法國籍設計師設計,中島飛機公司製造的91式戰鬥機。為了降低設計難度,中島飛機公司就決定以91式戰鬥機為基礎改造成海軍用的艦載戰鬥機。中島7試的設計工作由小山悌主持,這也是他第一次在挑大梁。小山設計的中島7試艦戰基本上沿用了91式戰鬥機的撐杆式上單翼布局,機身結構也沒有變化。與標準的91式戰鬥機相比,中島7試艦戰的最主要的改進就是為新機配上了一台中島壽5型發動機驅動一具美國漢密爾頓標準公司生產的三葉金屬螺旋槳,最大功率提高到560馬力。除此之外,就是增加了諸如著艦鉤等其他一些海軍艦載機所需的專用設備。
與中島飛機公司這種保守的小打小鬧的態度不同,三菱飛機公司方麵就顯得非常富有冒險精神。接到海軍的訂單之後,三菱飛機公司大膽地決定啟用剛剛加入三菱5年,年僅28歲的年輕設計師堀越二郎為三菱7試的主任設計師。在此前的陸海軍戰鬥機競爭中,三菱公司連續三連敗,甚至連一個安慰獎都沒有拿到,公司的經營已經受到了不小的影響。這一次7試艦戰的競爭中,三菱公司上下充滿了要從中島手中爭到一口氣的決心和士氣。以後的曆史,證明三菱公司高層的眼光沒有錯,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航空工學科首席畢業又曾經在歐美考察學習過一年多時間的堀越確實已經具備了成為一名優秀飛機設計師的能力。話又說回來,在30年代初期,有他這樣經曆的飛機設計人才在日本絕對屬於稀缺物資。三菱同時接到海軍的三項訂單,也實在找不到其他可用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