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月球生存問題辯論會(1 / 2)

這些兩麵高,中間凹的發光的溝槽,有的20公裏寬,有的50公裏寬。那些光彩奪目的線條,好像遮住了半個南半球,有一條越來越粗,一直伸展到比利牛斯山,全程1600多公裏,有幾條向西延伸,像一個光簾覆蓋著雲海和幽默海。

這些線條不僅出現在平原上,而且也同樣出現在高山上。它們都是從一個共同的中心,第穀山山口開始的,是從一個火山口裏發射出來的。巴比康一個個闡述著天文學家的意見,但又一個個否定了。

“為什麼否定呢?”尼科爾問。

“因為它們的發光規律,以及把火山物質拋射到這麼遠的地方必須具有的能量都是無法解釋的!”

“讓我來解釋吧,太容易了!”米歇爾·阿當說,“這個巨大的星形裂痕,好比是一顆子彈或者石頭砸在窗玻璃上造成的!”

“不錯!”巴比康笑了,“什麼樣的手有這樣大的力氣,能拿一塊石頭把月球砸成這個模樣?”

“還用得著手嗎?我們假定是一顆彗星砸在上麵!”

“你的解釋倒是不壞,但用不著彗星,也許這個裂痕的打擊力量是從天體內部來的,月亮的硬殼在冷卻作用下忽然收縮,就足以造成這種巨大的星形裂痕了。”巴比康說。

“那就算收縮好了,就算月球害了一場絞腸疹。”米歇爾·阿當說。

三個人長久地欣賞著壯麗的景色,炮彈在太陽和月光的雙重照射下,好似一個燃燒的球體了,從極寒到極熱,是想準備把他們訓練成月球人吧。

米歇爾·阿當又開始考慮月球上的居住問題了,他問:“你們認為月球上有沒有動物和人類?”

“我想,應該換個提法。”巴比康說,“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麵,一、月球上適宜居住嗎?二、月球上曾經有人居住過嗎?”

“我們首先研究月球上是否適宜居住。”尼科爾說。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現在月球大氣層非常稀薄,月球海大部分已經幹涸,水分不足,又乍冷乍熱,黑夜白晝長達354小時,所以不適宜居住,根本不能滿足我們所理解的生存的需要。”

巴比康回答道。

“但是,和我們構造完全不同的生物是不是適宜居住呢?”

尼科爾問。

“這就更難回答了。不過我請問,你是否認為不論生物的構造如何,‘運動’仍然是生存的必然結果?”巴比康反問道。

“這毫無疑問。”尼科爾說。

“那好,我們曾經在距離50公裏的地方觀察過月球,可我們沒有看見任何東西蠕動。如果有任何人類存在的話,我們就會看見他們征服大自然的痕跡,他們的建築,甚至廢墟上看到他們的存在。可是我們看到的隻是大自然的地質工程,根本沒有人類工程。如果月球上有動物,它們也肯定躲在視線不能到達的深不可測的山洞裏。不過,我還是覺得沒有,因為如果真的存在,它們就會在稀薄的大氣層籠罩下的平原上留下一些痕跡。可事實上,我們沒有看到任何痕跡。因此,現在隻剩一種假設,那就是,有可能有一種和生命標誌‘運動’沒有任何關係的生物!”巴比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