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秋水》篇還剩三個小段。下麵這一段“莊子釣於濮水”,談個人的人生觀問題。
我們的心放在什麼地方?我們的價值觀念怎麼樣?在中國曆史上有各種價值取向,但總的來說,無非就是兩個方向:一個是入世,一個是出世。入世的,肯定就在功名富貴、酒色財氣上用心;出世的,一般都恬淡寂寞、虛靜無為。莊子從來就是逍遙派,你要說他純粹出世,像印度佛教那樣,也不是。所以,曆代學者給他一句評價是:避世主義。他不像印度佛教的沙門思想,完全離開人類社會,出家苦行。他就是一種避世的姿態,回避社會性。
我多次講過,一個人有三條命:一是自然生命,就是生老病死;一是社會生命,就是貧富窮達;一是精神生命,簡單來說就是喜怒哀樂中的雅俗高低,就是精神生活。道家學說的重點在自然性,儒家學說的重點在社會性,佛家學說的重點在精神性。當然,三家學說也都是自然性、社會性和精神性結合的產物,隻是側重點不一樣而已。
對一般人來說,生存是第一要義,哪怕你成了億萬富翁,但是一到了腫瘤醫院裏,你是要這一個億,還是要你的命呢?我想任何富翁,他肯定都想要命,要那一億元換來這條命。當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發生矛盾的時候,肯定要保住我的基礎,保住我的自然生命。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自然生命是很重要的。
當然,也有這樣的說法:“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就把愛情看得比生命更高,而自由的精神更勝過一切。這個就看怎麼說了,當有了這個生命,生命沒有危機感的時候,肯定是功名富貴很重要;當功名富貴得到保證的情況下,精神生命又顯得更重要了。一個人沒有更高的精神境界,那活得也是沒滋沒味的。天天跟豬圈裏麵的大肥豬一樣過日子,飽茶飽水的,你說那又有多大的意義呢?但是,自然生命是基礎,貧困中的人,飯都吃不起的時候,他肯定第一要求是吃飯,是解決溫飽問題。
《論語》裏有記載,孔夫子到衛國去,看見熙熙攘攘的人群,於是讚歎了一句:“庶矣哉!”弟子冉有就問:“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夫子就說:“富之。”讓大家都富起來啊!冉有又問一句:“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夫子就說:“教之。”要讓全社會的人都受教育,讓全社會的人都成為有文化的人,有教養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就是軟實力,而且軟實力在一定情況下,比硬實力還管用。因為軟實力,精神的、文化的這些東西,它是物質文化的源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安定團結,沒有軟實力維係,是延續不下去的。
在曆史上,有許多很強盛的王朝,轉眼間就灰飛煙滅了。秦王朝強不強盛?秦王朝非常強盛。蒙古帝國強不強盛?非常強盛嘛。但是,因為軟實力、文化的基礎不夠,所以都預後不良。現在的美國經濟、科學、技術都很厲害,而且軟實力也強,你看好萊塢多厲害,明星、歌星一抓一大把。但它這些軟實力的層麵很低,嚴格來說,還不能生根。真正能在曆史長河中紮根的軟實力是什麼?還是聖賢層麵的文化。就歐洲來說,基督教是他們的根本文化意識形態;在中東有伊斯蘭教,在東亞、東南亞的佛教世界,則有佛教作為根本。在中國,除了佛教以外,還有孔孟老莊這一套東西。中國的這套軟實力,是美國好萊塢之類的軟實力望塵莫及的。
現在很多人看中美國那套軟實力,忽視了我們中國自身的軟實力。中國這一百多年,內憂外患折騰成這樣了,但為什麼就是弄不倒、弄不垮?就是因為中華民族的血脈裏麵,流淌著孔孟老莊的這套東西。無論在哪個時代,隻要是仁人誌士,骨子裏麵還是孔孟老莊的這一套東西。近代曆史上的很多風雲人物,盡管有的反對孔夫子,不喜歡孔夫子,但是他自己的血液裏麵,靈魂裏麵,仍然浸透了這些東西。所以,我們要看到曆史過程中的文化力量。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道家學說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力。中國曆史上那些優秀的士大夫,當他們處於順境的時候,可以兼濟天下的時候,好像沒什麼道家的感覺。但是處於窮困之時,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會沉浸在老莊學說和佛教裏麵獨善其身。君子見機而行,等以後有機會了,到了可以兼濟天下的時候,再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佛家的慈悲喜舍這些精神,又融入到他們的施政裏麵去,去創造新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