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三年六月,固守經年的滎陽終於被楚軍攻破。緊接著,項羽率軍北進,又攻破了成皋。但是僅僅幾個月後,形勢又發生了逆轉。漢軍收複了成皋。劉邦率兵向滎陽挺進,在滎陽東北麵的廣武山上,據險築起廣武西城,重新構建與敖倉接通的甬道。然後以廣武為基礎,開始圍攻滎陽。項羽則在漢營的對麵,就地築起廣武東城。兩城之間,直線距離隻有百餘步,中間隔著的,是一條南北走向、深達六十餘丈的深澗——鴻溝。這時候的形勢,相比較而言,對項羽更為不利。因為在劉邦這一邊,有號稱“虎牢關”的成皋天險可恃,有中原最大的敖倉糧窟可用,背無後顧之憂,前無乏食之虞,占有據險可守、伺機可攻的主動。在項羽這一邊,則側翼受到韓信的威脅,背後需防範英布的進攻,從江淮取道黃河運輸而來的糧食,又常常被彭越所攔截,造成前方的糧食不繼。所以,項羽急於速戰速決,命手下士兵頻頻到漢軍壁前挑戰,劉邦就是不應戰。
一次,項羽約劉邦隔著鴻溝對話,雙方官兵分別在東、西廣武城上觀看。劉邦當眾數落了項羽的十大罪狀:“第一,不遵守‘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第二,矯殺宋義而自尊。第三,救趙國之圍後不還報義帝,而強迫諸侯入關。第四,入鹹陽後胡作非為。第五,殺秦降王子嬰。第六,坑殺秦降卒二十萬。第七,分封不公正。第八,出逐義帝,自都彭城,又將韓、梁之地,占為己有。第九,派人殺義帝。第十,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大逆不道。”項羽聽了這番話,大怒,令躲在隨從中的幾個弓箭手,突然向劉邦射箭。劉邦猝不及防,被射中胸口。但是他反應非常敏捷,立即順勢彎下腰去,摸著腳說:“臭小子,射中了我的腳趾!”回到城中,劉邦傷勢嚴重,隻得臥倒在床。這時,張良勸劉邦說:“您現在不能躺下。您在鴻溝前中箭,大家都看見了。如果這時候躺下去,將士們都當您傷勢嚴重,軍心必然浮動。要是項羽乘機再來進攻,您的大事就完了。”劉邦認為張良說得很對,就強撐身體,乘上王車,由張良侍從,馳往各營巡視。當時劉邦中箭的消息已傳遍全軍,後果究竟如何,官兵們正在猜疑。一看到劉邦親自在軍中巡視,大家的疑慮頓時煙消雲散,軍中的秩序都又恢複了正常。楚軍因為不知道劉邦傷得這樣重,也就沒有趁機向漢軍發起進攻。
漢四年(前203)十一月,韓信消滅了項羽派出的二十萬援齊大軍,平定了齊國。韓信的勝利,徹底消除了劉邦側翼的威脅,但是項羽始終把主力押在正麵戰場上,所以劉邦所在的成皋前線依然承擔著巨大壓力。一天,有韓信派來的使者求見劉邦,代述了韓信的請求,請劉邦封給他“假齊王”的封號。韓信的理由是,“齊人狡詐多變,反複無常。齊國的南邊又與楚國接壤。如果不給我一個代理齊王的名義,以我現在的身份,權威太輕,恐怕無法安定這裏的局勢。”劉邦一聽這話,馬上勃然大怒,脫口而罵:“什麼東西!我在這裏和項羽鏖戰,日夜盼望你來援助我。你不僅沒有前來援助,反而想自立為王……”,劉邦的話還沒有說完,坐在他左右兩邊的張良和陳平,幾乎同時踩一下他的腳。張良貼著耳朵小聲對劉邦說:“以現在的形勢,您能夠阻止韓信稱王嗎?不如就勢封他為齊王,對他表示特別的禮遇,讓他先據守住齊國,以保證我們側翼的安全。不這樣的話,恐怕會激出變亂。”聽了張良的話,劉邦一下子省悟過來,接著罵道:“沒誌氣的東西!大丈夫平定諸侯,自當立為真王,什麼‘假齊王’?就是齊王!”
在中國曆史上,君臣遇合的例子不為少見,但像劉邦和張良這樣,政治智慧能達到高度協調一致的卻為數不多。劉邦猝然受傷,為穩定軍心而隱重言輕,張良則提醒他將這個企圖進行到底;韓信求封,張良為顧全大局,暗示劉邦應隱忍而順其意,劉邦立即心領神會,滴水不漏地完成了對韓信的綏靖策略。而穩住韓信,對劉邦反楚大業的成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