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
拔河是人數相等的雙方對拉一根粗繩以比較力量的對抗性體育娛樂活動。古代稱為的牽鉤,起源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相傳楚將伐吳,既以是為教戰。最初用以訓練兵卒在作戰時勾拉或強拒的能力,後來被水鄉漁民仿效,成為一項民間體育娛樂活動。拔河曾是流行在荊襄地區的祓禳、祈年習俗,唐代流行於宮廷,成為後世民間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之一。《封氏聞見記》雲:“拔河,古為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拔河古用篾纜,唐民則以木麻,長四五十丈,兩頭分係小索數百條,掛於前,分二朋,兩勾齊挽,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輸。現代一般的拔河方法是:在地上劃兩條平行的直線為河界,由人數相等的兩隊在河界兩側各執繩索的一端,聞令後,用力拉繩,以將對方拉出河界為勝。
放天燈(孔明燈)
天燈又叫孔明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係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是根據熱氣球原理,空氣受熱膨脹產生的熱力升空的,它攜帶的燃料可升空漂浮約1小時,升到一定高度後就仿若星星。在海南文昌、萬寧、儋州一帶的村莊裏,至今民間有紮孔明燈放天燈的習俗。由於文昌口音天燈與添丁諧音,男孩家拿著寫有吉祥詞語的公燈、人丁燈、首牌燈、花籃燈、鯉魚燈、珍古燈等各式花燈自發組成送燈隊伍,敲鑼打鼓,繞村行進到村中的廟宇前,表示送去“人丁興旺,家景興隆”之意。放天燈時,給碎布澆上油,桶口朝下,點燃油布後,整個紙桶就會被熱氣充滿,家家的天燈如同熱氣球一樣冉冉上升,帶上各人的祝福與心願,飄上夜空。客家風俗中又有在元宵節前後飄飛孔明燈祈福的習俗,祈求上天保佑來年的日子幸福美滿,生活蒸蒸日上。因此民眾又稱天燈為祈福燈、許願燈或平安燈等。
放煙火
煙火,是以火藥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起初,是專供貴族豪富爭雄鬥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煙火製作技術有了新的發展,逐漸成為節日的禮品。每逢春節、元宵節以及其他重大活動,都要施放煙火助興。我國的煙火名目繁多,花色品種頗雜,但菊花形是人們最為喜愛的花形。煙火射入高空後,先是五彩繽紛的光劑燃燒,繼而是一個個隨開隨落的降落傘,煙火重疊,夜空錦繡團團,構成各種美麗的圖案,成為正月十五元宵節裏人們觀賞的目標。“火樹銀花不夜天”,就是這種景觀的真實寫照。在春節燃放煙花爆竹是我國傳統習慣,特別是除夕之夜,在非禁放區的城鄉間,煙花爆竹響徹雲天,此起彼伏,整夜不停,以示辭舊迎新,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古人認為:火,可以祓除不祥;火花,是喜事降臨的預兆;聲響,能憚嚇鬼魅,驅散癘氣;煙使陽氣上升。煙火在燃放時正好產生這樣一些聲、火、煙、光等效果,很自然地與人們的觀念相結合,因而成為人們理想的喜慶用品。我國在各種節日都要燃放煙花鞭炮,表達吉慶歡樂之情,祈求平安福祉的心願。如春節、元旦、元宵節、迎財神日(正月初五),各民族自己的節日、結婚、生意開張、新寓喬遷、生子添丁、高堂祝壽、功成名就、釋嫌致歉等,都要燃放煙花鞭炮。除夕放煙火、包餃子、年夜飯成為我國的重要民俗,放煙花鞭炮是三民俗之翹首。
猜謎語
謎語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測的隱語,也可引申為蘊含奧秘的事物。猜謎語,是廣大人民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益智、休閑、娛樂活動。通常所說的謎語包括燈謎和語謎兩類。前者是書麵的,後者是口頭的。很多謎語是兩者都可以的。謎語由謎麵和謎底兩部分構成,前者是題,後者是答案。一般人都以為猜謎難,其實出題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才智,許多較好的謎是經過不斷優化的結果。謎語的猜法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二十多種,諸如會意體、增損體、離合體、象形體、諧音體、綜合體等。
謎語最初起源於民間口頭文學,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是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表現。史料表明,大約在奴隸社會時期,先民們已經開始用隱晦曲折的歌謠來表達思想感情。據《尚書·湯誓》中記載:“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意思是說:太陽嗬,你什麼時候才滅亡呢?讓我和你一同去死吧!相傳夏代帝王夏桀暴虐無道,民怨衝天,老百姓不敢明言,私下裏用隱語發泄怨怒之情,於是就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這首歌謠就是采用的隱喻的手法,詛咒暴君夏桀。因為夏桀曾說過:“我有天下,如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這首歌謠,可以說是我國謎語的最早萌芽。再如見於《周易·歸妹》上六的商代短謠“女承筐”,也可算是我國謎語的最早記錄之一:“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它運用傳統謎語常見的“矛盾法”,巧妙地表現了牧場上一對青年牧羊人夫婦剪羊毛的情景,又“回互其辭”,使人不易猜著,近似一則謎語。
儺戲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漢族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諸多省份。演出劇目有《孟薑女》、《龐氏女》、《龍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還有一些取材於《目連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故事的劇目。中國的儺戲有著悠久的曆史,它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到商代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儺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儺堂戲、端公戲。儺戲於康熙年間在湘西形成後,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儺戲流行於四川、貴州、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儺戲用反複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為本地群眾熟悉的戲曲腔調。除湖南沅陵等少數地區用嗩呐在句尾伴奏外,多數儺戲隻使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儺戲的角色行當分生、旦、淨、醜,多數戴麵具表演。麵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楊木等不易開裂的木頭雕刻、彩繪而成,按造型可分為整臉和半臉兩種,整臉刻繪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個臉部,半臉則僅刻鼻子以上,沒有嘴和下巴。儺戲的麵具來源甚古,可以追溯至遠古先民的紋麵,是紋麵的再度誇張,既增加了自我獰戾與異狀變形後的神秘感,對疫鬼增加了威懾力,又給人審美感受,增添了娛人功能。儺戲音樂比較豐富,主要包括六個方麵: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宗教音樂、對唱和幫腔、民間戲曲音樂、民間特色器樂。這些樂器在儺戲音樂中的地位重要,有“半台鑼鼓半台戲”之說。大多為鑼鼓伴奏的清唱,一唱眾和,氣氛熱烈,特色濃鬱。另外,儺戲的演出形式與其他戲曲不同,它與衝儺等宗教活動融為一體。在儺戲演出中,還穿插著不少巫術表演,如撈油鍋、捧熾石、過火炕、跺火磚、吞火吐火、踩刀梯等。儺戲演員多是巫師出身,劇目又多具宗教色彩,其表演具有濃烈的宗教色彩。
踢毽子
踢毽子,又叫打雞,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它是中國民間體育活動之一,而且是一項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深受少年兒童尤其是少年女子的喜愛。毽子製作簡便,隻需用一小塊布,包上一枚銅錢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開口的鵝毛管子,用針線縫牢,成為底座;再在未剪開的鵝毛管子上端裏,插上七八根雞毛就做成了。雞毛最好是雄雞的,又長又好看,也好踢些。毽子踢法多種多樣,既可以比次數,也可以比連踢的時間,還可以比踢的花樣。根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漢代已有踢毽子的活動;唐宋時期開始盛行,在民間流傳極廣,集市上還出現了專門製作出售毽子的店鋪;明代開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賽;清代達到鼎盛時期,在毽子的製作工藝和踢法技術上,都達到空前的程度。清代踢毽的技藝已相當高,也為當時的婦女所喜愛。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曾讚美女子踢毽,說女子踢毽比踢足球還巧妙,比下棋還有趣味。
七巧板
七巧板是一種智力遊戲,是由七塊板組成的,而這七這塊板可拚成許多圖形(1600種以上)。也稱七巧圖、智慧板,是漢族民間流傳的智力玩具。它是由宋代的“宴幾”演變而來的,原為文人的一種室內遊戲,後在民間演變為拚圖板玩具。據清人陸以湉《冷廬雜識》記載:“宋黃伯思《燕幾圖》,以方幾七,長短相參,衍為二十五體,變為六十八名。明嚴瀓《蝶幾圖》,則又變通其製,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錯形,如蝶翅。其式三,其製六,其數十有三,其變化之式,凡一百有餘。近又有七巧圖,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餘。體物肖形,隨手變幻,蓋遊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現七巧板係由一塊正方形切割為五個小勾股形,將其拚湊成各種事物圖形,如人物、動植物、房亭樓閣、車轎船橋等,可一人玩,也可多人進行比賽。利用七巧板可以闡明若幹重要幾何關係,其原理便是古算術中的“出入相補原理”。無論在現代或古代,七巧板都是用以啟發幼兒智力的良好夥伴,能夠把幼兒對實物與形態之間的橋梁連接起來,其在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形狀分析及創意邏輯上都有很大助益。
九連環
九連環是一種流傳於中國民間的古老的智力玩具,據明人楊慎的《丹鉛總錄》記載,明代就有以玉石為材料製成兩個互貫的圓環,“兩環互相貫為一,得其關捩,解之為二,又合而為一”。後來,以銅或鐵代替玉石,成為婦女兒童的玩具。實際上,它在中國差不多有二千年的曆史,西漢才女卓文君曾提及九連環:“……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裏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懷念,萬般無奈把郎怨。”宋人周邦彥也留下關於九連環的名句“縱妙手、能解連環”。清代的《紅樓夢》中也有林黛玉巧解九連環的記載。九連環流行極廣,形式多樣,規格不一。其製作,用金屬絲製成圓形小環九枚,九環相連,套在條形橫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劍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環均以銅杆與之相接。玩時,依法使九環全部連貫於銅圈上,或經過穿套全部解下。其解法多樣,可分可合,變化多端。
象棋
象棋,又稱中國象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屬於二人對抗性遊戲的一種,暗棋閣也是其中一種傳統玩法,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民間棋藝活動。更有文人墨客為象棋譜寫了詩篇,使象棋更具有一種文化色彩。現今通行的象棋,相傳為唐代牛僧孺所製。刻圓木或牙、骨為棋子三十二枚,紅黑各半。兩人對弈,紅方以帥統仕、相及車、馬、炮各二,兵五;黑方以將統士、象及車、馬、炮各二,卒五。弈時雙方輪流行棋,以將一方之將帥捉死為勝。象棋的棋子設置受到古代兩軍作戰形式的影響,周朝時軍隊的基本編製伍,是由五名步兵組成的,作戰兵器也由弓、殳、矛、戈、戟五種為一組配合使用,這就是棋陣雙方各有五個小卒的緣由。現代的象棋形式,到宋代方才製定。宋代的理學家程顥有一首詠象棋的詩說:“大都博弈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戲法,偏神兼備漢官名。中軍八麵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愁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爭。”詩中還沒提到炮,炮這兵種,是在中國人發明了火藥火器之後最後加入的。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製大變革的時代。北宋的象棋有大象戲與小象戲,皆已有炮棋子。小象戲大致為近代象棋的形式,有三十二枚棋子,棋盤大小定為縱十路橫九路,將帥待在九宮之正中,沒有士而有偏、俾兩棋子。之後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甚而成為一種職業。至南宋象棋一詞才開始指的中國象棋。南宋時,小象戲已成為象棋的形式,將帥待在九宮底,已有士棋子。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了最早的兩局完整的象棋譜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龍出海勢”。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係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蹴鞠已經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踘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遊說齊宣王時形容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即蹴,踢的意思;鞠,球,即古代的足球。漢代的《西京雜記》、《鹽鐵論》、《蹴鞠新書》、《劉向別錄》中都有關於蹴鞠的記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蹴鞠之習依舊流行未衰。唐代時,蹴鞠仍是一項很普遍的運動,杜甫有詩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裏秋千風俗同。”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五禽戲
五禽戲,又稱五禽操、五禽氣功、百步汗戲等,是通過模仿虎、鹿、熊、猿、鶴五種動物的動作,以保健強身的一種氣功功法。傳說由中國古代醫家華佗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故又稱華佗五禽戲。其健身效果被曆代養生家稱讚,據傳華佗的徒弟吳普因長年習練此法而達到百歲高齡。五禽戲是一種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具備、有剛有柔、剛柔相濟、內外兼練的仿生功法,與中國的太極拳、日本的柔道相似。鍛煉時要注意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呼吸均勻,做到外形和神氣都要像五禽,達到剛柔並濟、內外兼備的效果。最早記載了五禽戲名目的是《後漢書》與《三國誌》,南北朝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也有提及。
太平車
太平車,中國民間歲時娛樂習俗,流行於華北及北京地區。形式近似旱船,演者扮少女或仙姑,身駕彩飾車形,上有布篷,車後有車翁掌轅,車前有二村姑或仙女引路。車數或一輛、三輛、四輛不等,編成隊形,飛車遊走。圍繞小車,有傻姐、拙夫、村嫂、盲叟、閑僧和花公子等配合表演。
又指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又名推太平車、老漢推車、小車會、推歌等,東北民間傳統娛樂習俗。旦角站在彩紮的車廂中間,裝扮成坐小車的,前麵一小夥拉車,後麵一老頭推車。有鑼鼓嗩呐伴奏。隨著音樂由慢變快,舞蹈動作都按照一定情節,誇張地表演出窩車、看車、推車、上山、下山、過河、趕路等勞動。推車老漢為老生扮相,拉車小夥為醜角扮相,組成三位一體的太平車造型。各地的太平車表現內容大同小異,多以接新娘、回娘家、老漢推少妻等情節為內容。建國後,有改編融進新內容的,如送貨下鄉、喜送公糧等。太平車由來已久,宋代時就已在民間流傳了,它世代相傳,久演不衰,時至今日,每逢新春佳節,在神州大地,到處可見到太平車在街頭巷尾頻頻演出。
太極拳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拳術。其每一個動作都圓柔連貫,每一式都是綿綿不斷,猶如太極圖。可以這樣說,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它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作為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煉,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太極拳出處的曆史文獻記載,最早見於《清史稿》:“內家者起於宋武當道士張三豐,其法以靜製動,應手即仆。與少林之主於搏人者異。故別少林為外家。其後流傳於秦晉間。王宗嶽最著……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嶽,其法式論解與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傳習頗眾雲。”
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基於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鬆、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複習練,以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太極拳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在一招一式動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是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鐧、雙鐧、槍、大杆和青龍偃月刀等。
抖空竹
空竹,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古稱胡敲,也叫地鈴、空鍾、風葫蘆,濟南俗稱老牛。抖空竹也稱抖嗡、抖地鈴、扯鈴等,漢族民間遊藝活動,流行於全國各地,天津、北京及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尤為盛行。是中國傳統雜技中,以簡單小巧、信手可得的物件,練出高超技藝的代表節目。它原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民間遊戲,在中國北方,逢年過節,廣大民眾特別是孩子們,都喜歡抖空竹,並能耍出許多花樣。抖空竹原是庭院遊戲,後經加工提高,有了競技性質,並成為傳統的雜技項目。分雙軸、單軸;軸、輪和輪麵用木製成,輪圈用竹製成,竹盒中空,有哨孔,旋轉發聲,中柱腰細,可纏繩抖動產生旋轉。玩的人雙手各拿兩根兩尺長的小竹棍,頂端都係一根長約五尺的棉線繩,繞線軸一圈或兩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斷抖動,加速旋轉時,鈴便發出鳴聲。抖動時姿勢多變,繩索翻花,表演出串繞、掄高、對扔、過橋等動作,稱作雞上架、仙人跳、滿天飛、放撚轉等。也有用壺蓋、酒瓶等器具代替空竹的。抖空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三國時期,曹植寫過一首詩《空竹賦》;明代《帝京景物略》“春場”中有童謠“楊柳兒青,放空鍾”;清代坐觀老人在《清代野記》中寫道:“京師兒童玩具,有所謂空鍾者,即外省之地鈴。兩頭以竹筒為之,中貫以柱,以繩拉之作聲。唯京師(指北京)之空鍾,其形圓而扁,加一軸,貫兩車輪,其音較外省所製,清越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