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相信《傳習錄》中記載王陽明教導他弟子的那句話:當有一天,你看到街上都是聖人的時候,你便成了聖!
最後送給有緣人,王陽明的四句教吧,我認為你記不記的這四句話的原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自己的語言理解這四句話的意境,我相信,如果能真正從正麵理解這四句話,那麼我們人生,因為人性中動物本能——貪婪而引起的磨難,會消失很多。
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其實翻譯成現代漢語,大致意思是,人心這種東西本身是沒有善良和邪惡的(倒裝句:心之體無善無惡)。我把第一句,理解為從上帝視角看人生,這就是百姓所說的的良心、基督徒所說的神、佛教徒所說的佛陀、道教所說的的天。
第二句,我認為是一個倒裝句,原句應該是:意之動,有善有惡。這樣翻譯成現代漢語,就很好理解了。意,就是立場,就是視角,就是肉身所處的位置。有了“意”這種東西,那對意,有幫助的就是善,相反,就是惡。
舉一個足球隊的例子,中國隊和西班牙隊比賽。本來這兩個比賽,隻是兩個球隊之間的事情,對應我們看球的人來說,誰勝利、誰失敗,本來沒有什麼影響,就像看兩個陌生人打架一樣,誰勝誰負,對我們沒有影響,甚至有些人會對勝利的人高喊,你真厲害,慫包技不如人就應該挨打。
然而,如果有人告訴你,你是中國人,就應該為中國加油,中國隊勝利,表示中國人的體能技巧要比西班牙強,如果失敗,則中國人很丟臉,你是中國人,所以你也很丟臉。
正是這種種屬邏輯關係,給了你一個立場,也就是四句教中的“意”,此時因為有“意”的生成,順從意的便是善,違逆“意”的便是惡。也就是中國對勝利,中國人有麵子,你有麵子,這就是善,反之,你沒滿足便是惡。
第三句,同樣也是倒裝句,良知是知善知惡,有了前麵兩個例子作為基礎,這句話很好理解,其實就是:良知是一種能夠判斷什麼是真正的善和真正的惡的一種東西或方法。我把良知理解成一種思維方法,或者運算公式,通過這種運算,將我們看到的第一視角(意)轉化成上帝視角(心)的過程。
當你達到這種能力時,你便不會被事情的表麵現象所迷惑(你的觀察角度對你的影響),你便從更大的角度或範圍知道,從長遠看,誰是真對你好,誰是真對你壞。
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假如你吃了頭孢或者聚餐後要開車。所有人都知道你飯後會有這樣的行為,那麼酒桌中勸你喝酒的人,從“意”的角度看,有酒與兄弟共享,是對你好,但從“心”的角度看,其實並不是這樣,相反,他是真的恨你不死呀。而那個阻止你喝酒的人,從“意”的假象上看,是怕你喝酒,但從“心”的角度看,他才是真正善待你的人,是真正拿你當兄弟的人。
記得從馬年進入羊年那個大年三十,我去我的一個朋友家,祝賀他生孩子兒的時候,飯桌上,他請我和他朋友吃飯。
我明明已經說過,我最近感冒,吃過頭孢,不能喝酒,但他朋友非得說,他也感冒吃頭孢喝酒沒事,我那煞筆朋友,竟然也幫著他朋友勸我喝酒,說什麼喝點酒沒事,頂天難受一點點,兄弟們開心,大家多喝點酒,出事大不了去醫院……。
後來,哥們還是照顧朋友麵子和了三杯啤酒,那綽號“狗人”的兄弟,竟然對著他朋友說,我哥們平時能和好幾瓶呢,今天太裝假等等之類的話。
可是哥們兒我始終沒有再喝,當喝完酒的時候,他那朋友卻說,下次有這種不能喝酒的朋友在場的時候,不要找我,我丟不起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