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常識,都知道冬天水會結冰,按照約定,那冬天的大地,便是屬於陰的範疇(能量低),但當你在地麵上挖洞的,開始時,溫度會降低,離地麵越深,溫度會越低,但道一定程度(一米左右),溫度開始緩慢升高,並且溫度的升高速度,隨深度的增加,越來越快。在我們東北,當深度達到三米多、不到四米的時候,地下的冰會重新變成水(能量高),溫度高過水的結冰點,這就是至陰生陽的含義(太極黑色陰儀有白色陽儀點的原因)。
所以陰中有陽,太陰的中心就是陽,(也就是低溫的中心是高溫,如果不懂,結果生活常識,思考上麵的例子,實在不行,自己做一個實驗,親自看看,便明白了。其實用地球舉例子更適合,因為地核的溫度是上千度、甚至上萬度,但考慮道很多人沒有這方麵的知識儲備,聽不懂,所以用上麵的例子。)。
太陽生陰的道理也是相同的,我這裏粗略的說一下,如果不清楚,可以和上麵的例子做比較,因為它們是一樣一樣的。可以參考山峰,比如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在山腰上有雪線存在,地麵到雪線下,水是液態的,所以這裏定義為陽,雪線上,水是固態的——冰,所以定義為陰,但因為地麵上的水的麵積要遠遠大於雪線上冰的範圍,所以,大範圍上是陽,而雪線上的確有陰的存在,所以這個整體叫做陽中有陰,雪線上有冰這種情況就叫做太陽生陰(也就是太極白色陽儀的中心有黑色陰儀點的原因)。綜上所述,相信你能正確的理解太極這張雙魚圖了。
很多人認為這張圖是瞎畫的,說易經之所以厲害,不是因為易經這本書裏的道理厲害,而是因為後代解讀的人厲害,我隻能說,這種人,就和說物理和數學沒有任何關係的人,是一樣的。他們說這麼不負責任的話,隻能凸顯他們的無知,因為物理的本質用數學描述,甚至許多科學家認為,物理過程其實就是各種數學公式定理在現實世界互相影響的結果。好了不說這些難以理解的東西了。
你也許會歎一口氣說道:總算明白陰陽互相轉化的含義了,五行這事,還真難。嗯,的確五行這東西確實很難,但難的原因,和普通人想到的原因是不同的。它的難,不是理解的難,而是古代語言和現代語言交流的難,是語言間的隔閡。古代人的語境和生活場景,和現代人有很大不同,許多古代人認為天經地義的事情,現代人以經不清楚了,這不是曆史退步,而是社會的進步。
好了閑話不多說,現在我將要解開怎麼分辨陰支和陽支。其實答案很簡單,古人認為單數是陽,雙數數陰,所以十二天幹中排序是單數的都屬陽,排序是雙數的都是屬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