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粽子淪為“化學物”(1 / 2)

端午將至,今年粽子市場行情被指不算火爆,但依然普遍升價10%左右。而且,還出現了每盒1880元的天價“故宮督造”粽子禮盒,主要是內蒙、東北和山西大客戶或機關、保險公司和銀行用來送領導、送客戶。但是在食品安全飽受質疑的時代,粽子亦難獨善其身,硼砂粽、返青粽和三無粽,構成了端午節食品市場的三大黑勢力。

外購粽子恐成“化學炸彈”

端午“衛生節”藏隱患市麵粽子衛生堪憂

“硼砂粽子”危害消化

端午未至,我國的深圳等城市相繼出現“硼砂粽子”。作為國家92年已明令禁止添加在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硼砂進入人體,經胃酸作用變成硼酸,在體內蓄積會妨害消化道酶的作用,急性中毒症狀為嘔吐、腹瀉、紅斑、循環係統障礙、休克、昏迷等硼酸症。成人攝入1~3克硼砂就會中毒,攝入15克即能致死。

然而,由於摻入硼砂的粽子外觀飽滿、顏色鮮亮、不粘粽葉、手感滑爽,彈性增加,口感較好。小作坊為了使粽子的筋道更好、更具賣相、保質期更長,於是違規添加硼砂。專家指出,凡加入硼砂的粽子,用手摸均有滑爽感覺,並能聞到輕微的堿性味。

工業銅造“返青粽子”傷肝髒

工業硫酸銅和工業氯化銅也被不法分子運用在粽子上,用來美化粽子的外觀。隻要在浸泡粽葉時加入上述兩種化學物中的一種,就會讓已失去綠色的原色粽葉重新返青,因此這種粽子被稱作“返青粽”。正常粽葉在製作過程中經過高溫蒸煮,顏色會發黃發暗,絕不會有青綠色。

人體過量或長期攝入銅,會引起銅中毒,雖然一般人進食粽子的次數不會太多,但攝入有害化學物對肝髒絕無好處。因此,如果將粽子煮熟後,葉子仍然鮮綠,或者發覺粽子餡中的棗、豆等出現發酸、發苦或口味不對時,千萬不要食用。此外,捆綁粽子的紗線亦不可貪圖漂亮,最好選擇沒有經過染色的白色棉線捆綁的粽子。

名牌粽子保質期內黴變黑作坊“三無粽子”更防不勝防

由於粽子屬於節日性食品,製作加工廠大多是季節性生產,因此,原材料的進貨渠道和製作流程中的衛生很重要,而且製成後的保存亦頗為講究。今年端午節前,上海市、遼寧錦州等地均出現了五芳齋、三全等名牌粽子保質期內發黴的現象。更何況很多小作坊,衛生、倉儲及保存情況更不容樂觀。

某些粽子包裝看似幹淨而漂亮,但卻無廠名、廠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屬於“三無”產品。同時,要注意查看粽子產品標簽及包裝,標簽上應有QS標識,並標注產品名稱、生產廠名、廠址、淨含量、生產日期、保質期等詳細內容。

商家曝光粽葉鮮亮內幕:多用硫酸銅浸泡

每到端午,市民們都會吃上幾個粽子,用新鮮粽葉包成的粽子味道也會更好,然而一些不法商販正是看準了市民們的這種心思,在粽葉上打起了歪主意,將已經枯萎變黃的粽葉重新“染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青島市民包粽子多采用的是蘆葦葉子,那些煮熟了後外觀上依然很綠的粽子則多是采用了竹葉,竹葉用硫酸銅泡過後再煮完就會依然鮮亮,記者特地動手做了一次實驗。

市民懷疑“綠粽”加了東西

“你說人家那些粽子怎麼都那麼鮮亮,咱這個就是煮不上那個樣子呢!”6月3日,記者來到市民劉女士家中。劉女士告訴記者,這幾天看見外邊有人包的粽子,外表都是綠油油的很好看,她到市場上買回了一些粽葉回家包粽子,卻難以包出那種鮮翠欲滴的顏色。

記者看到,劉女士包的粽子雖然外觀上已經呈現一種枯黃色,就像樹葉到了秋天逐漸變黃,但是聞上去有一股香甜的粽葉香味,而剝出來一股濃鬱的米香撲麵而來。“這些粽葉,我買回來之後都是先用熱水燙一下,原本綠色的粽葉放到鍋裏之後,煮完了綠色也就慢慢褪色了,煮的時間長點,褪色就更厲害。”劉女士就一直在納悶,為啥她就煮不出來那種綠色很鮮亮的粽子,而她開始還以為買的粽葉不好,後來她跟孩子說了這事,孩子上網一查才知道通常她煮出來的這種才是正常的顏色,而那種看上去很好看的,很有可能就是放了別的東西!”劉女士說。

小販稱染色的都是竹葉

記者來到了大潤發超市,在二樓的食品區,一些袋裝的速凍粽子外表除了霜外,顏色都不太像是新鮮粽葉的那種綠色,而那些現煮的粽子外皮就更加發黃發暗。超市裏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這些粽子都是用來自南方的優質粽葉做成粽子煮熟速凍的,所以看上去不是很亮,“那些從外邊看上去就很綠的,但實際上都是使些返青粽葉包的,都是用化學品處理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