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屈原投江後,百姓們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不過,端午節並非單純的“粽子節”,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因此形成采藥,沐蘭湯,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采茶、製涼茶等衛生習俗,而且吃粽子也是一種有養生作用的食品。
吃粽子也有保健目的
在古代,五月俗稱“惡月”“毒月”,五日則被視為“惡日”“毒日”,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多雨潮濕,毒蟲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在古代,端午節也被認為是一個“衛生節”,人們懸掛艾草、菖蒲和蒜頭,吃粽子,以避毒蟲、消病毒、除惡氣。
根據我國古代流行的中醫原理,包粽子的葦葉、荷葉或竹葉均是清熱解暑的良藥,糯米是一味溫補的中藥材,入脾、胃、肺經,可補中益氣、生津、清熱。此外,糯米中添加的小棗、花生、蓮子、山藥之類配料,更有一定的補益作用。端午節後,便進入了夏季最熱的月份。由於苦夏難耐,人們普遍會有上火、中暑現象發生,而此時常吃粽子,確實是藥食同源的解暑良“藥”。
保存有講究
新鮮的粽子在室溫條件中隻能保存幾個小時,粽子一定要注意保存溫度,吃不完的粽子就放在冰箱(0至25℃),但冷藏時最好不要超過三天,如果能擺在冷凍庫是最恰當,但也不要超過兩個星期。雖然粽子可以冷食,但會比較硬,而且吃寒冷食物對身體也不好,因此從冰箱拿出來後充分加熱,煮熱變軟後才能吃。
從超市等商家購買的成品粽子雖然保質期很長,可能長達一年,但切勿長時間放在外麵。一旦發現有黴變或異味,千萬不可再吃。簡而言之,飲食專家總結的吃粽子有三大忌:忌未熟先吃,忌保存太久,忌大量進食。
部分腸胃消化病患者不可多食
粽子的主要配料是糯米,進食過多,會刺激胃酸分泌,可導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舊病複發,同時,還會出現泛酸、燒心、惡心等情況。而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髒負擔和缺血程度,甚至會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粽子的膠性物質和糯米的植物纖維,會大大增加腸胃負擔,患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瘍病人貪吃,很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潰瘍穿孔、出血。此外,商場出售的一些甜粽中,常有含糖量較高的紅棗、豆沙等,再加上糯米本身的含糖,糖尿病人不宜多吃。
胃病患者要注意慎食粽子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雖然它富含維生素B,從藥理上說具有溫暖脾胃、補益中氣的功效,但是卻不容易消化,多吃會加重腸胃負擔。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病人吃粽子要特別當心。慢性胃病、胃潰瘍患者以及老人、孩子這兩個腸胃虛弱的群體都要慎食粽子;對患有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的市民,則建議不要吃肉粽、蛋黃粽等一些過於油膩,脂肪、蛋白過高的粽子,否則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脹氣,導致疾病急性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