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盤點粽子之“最”(2 / 3)

掛菖蒲插艾葉

在海南,端午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盛大節日,先是街邊開始賣粽葉,然後賣菖蒲和艾草也慢慢地多了起來,節時,家家戶戶都會買來掛在門框上,以求避邪護身,屋子也會因此彌漫著野草的淡淡清香。

洗龍水和洗草藥澡——健健康康保平安

海南人過端午節,除了與內地相同的龍舟競賽、吃粽子、在門口懸掛菖蒲和艾草以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便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洗龍水,這恐怕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古老習俗了。海南四麵環海,老百姓們對屈原投江寄予了美好的願望,總認為屈原先生是當龍神去了,端午節的中午12點鍾,靠近海邊或是河邊的大人們便帶著孩子到水邊洗澡以海南人相信,經過“龍水”洗浴的孩子會得到龍神的保護,身體健康不長熱瘡熱痱,也能保護一年的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洗草藥澡幾乎是和洗龍水同時進行的,一些不方便到海邊或是河邊洗澡的人,便也早早準備了由五種清熱、消炎的草藥一起煮了草藥水,讓家中的人都一一去洗澡、沐浴,這五種草藥一般是雞屎藤、百日紅、艾草、菖蒲、燈籠草,據說洗這種藥水可以健身強身。

洗藥水——孩子的專利

洗藥水是孩子們的專利,待孩子們馬馬虎虎的洗後,大人極其鄭重地拿出一個小布包,一層一層小心翼翼地打開,最裏層是一撮黃色的粉末,那便是雄黃。大人仔細地用手指挑上一些,抹在孩子們的眉心,雙頰以及掌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將布層迭上,留著以待明年。洗完澡,老人們就拿出準備好的雄黃酒,塗抹在孩子額頭、脖子、腋下、肚子等部位,意為可避百邪。

3、最小資的粽子——北京粽子

上榜理由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其特點是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北京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或者蜂蜜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小棗具有舒筋活血、降低膽固醇的功效。第三種是豆沙粽,還能清熱解毒,比較少見。粽子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北京粽子多選用上乘的選料,傳統手工的加工程序,精致小巧,美味又健康,因此可是很多白領小資的最愛哦!

老北京人過端午

掛菖蒲插艾葉

在北京,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過端午節時大多在院門前和房簷掛菖蒲插艾葉。關於這個習俗也來源於讚揚善德文化:傳說唐末農民起義軍黃巢在行軍中遇到一位逃難的婦女,此女人抱著大的孩子,領著小的孩子,黃巢問她為何不抱小的孩子?女人答:大孩係鄰居所托帶,不敢有閃失;小孩是己生,故用手牽之。黃巢感歎,命她在端午日家門前掛菖蒲、艾葉,可避兵災。該婦女將此做法傳告了鄉親,於是全村平安,以至成俗。

葫蘆花帶“福祿”

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裏麵收進“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自農曆四月末就有小販在街上叫賣了。葫蘆花據說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除貼葫蘆花外,還有貼以鍾馗為題材“朱砂判兒”的,有貼黃表紙上寫有咒語的“天師符”的,其目的均是為了驅邪辟毒。

“鬥百草”

到了端午這一天,京城兒童還喜歡玩一種叫鬥百草的遊戲,參加遊戲的人兩人持草相對站立,雙手持草,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遊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然後用“打贏家”的順序賽下去,直至選出最後勝利者。這就要求參賽者在參賽前注意尋找那些草或花莖韌的做為自己的“選手”,無形中形成識別花草的要求。那種能“鬥”倒各草的“選手”,則成為大家公認的當日“百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