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白帝城(2 / 2)

《三國演義》有一段白帝城劉備托孤的故事:蜀國皇帝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敗走麥城,死於刀下後,備為他報仇,不聽眾臣勸阻,起兵討伐東吳。途中另一個結拜兄弟、伐吳先鋒——張飛喪身叛將範疆、張達手中,劉備憤而不謀,催兵猛進。章武二年夏六月,被東吳大將陸遜用計火燒七百裏軍營,在敗於彝陵猇亭之地,因而退守到白帝城中。三國久未統一,兩弟先後喪命,大軍新遭重創,國事私仇使劉備憂憤成疾,眼看朝不保夕,乃招丞相諸葛亮星夜趕至。在永安宮中,劉備把兒子劉禪(阿鬥)委托於諸葛亮。然後便一命歸天了。從此,白帝城就因這段膾炙人口的故事而更加聞名於世了。

這座巍峨寬敞的殿堂建於明嘉靖11年(公元1532年)。殿內供奉有劉備、關羽、張飛的彩色塑像。明良殿內最初是公孫述的塑像,是當時的老百姓為了紀念公孫述而建。因為公孫述稱帝期間,各地戰亂頻繁,而白帝城一帶卻比較安寧,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公孫述,特地在白帝城興建“白帝廟”,塑像供祀。至明朝,公孫述的塑像被搬開,為劉備像所代替,廟內還有關羽、張飛、諸葛亮的塑像。

在文革期間,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四人的塑像均被破壞,將他們的頭部砍掉。而四個小太監卻保存完好,因為他們認為小太監也是屬於被剝削階級。故****後明良殿經過重修,人們看到的明良殿內除了四個小太監有脖子以外,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四人均沒有脖子了。

位於明良殿西側。祠**奉諸葛亮及其子孫諸葛瞻、孫諸葛尚的彩色塑像。據史書記載,諸葛亮的這一子一孫也是賢臣,為蜀國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

諸葛亮是劉備死後蜀國的實際執政者,曾被封為武鄉侯。他治蜀期間勵精圖治,政績斐然。

東、西碑林分別位於明很殿與武侯祠兩側。這裏薈萃了從隋代至清代的70多塊碑刻,那篆、隸、楷、行、草各種字體的埤文,是中國書法藝術精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兩塊隋碑,距今已有1300餘年。一是《龍公山墓誌》,一是金輪寺舍利塔碑。在東碑林,《鳳凰碑》和《竹葉碑》風格獨特,堪稱瑰寶。東碑林的碑石上被清代人刻上了:“同治九年六月十九日,大水為災,高於城五丈”的字樣,從觀星亭而成為珍貴的水文資料。埤林中還有一塊刻著清康熙帝禦筆的詩碑,這是康熙書寫的一首唐詩,是賜給一位告老還鄉的清官——監察禦史傅作楫的。詩文是:“危石才通鳥道,青山更有人家。桃源意在何處,澗水浮來落花”。(o(∩_∩)o哈哈哈~……感謝度娘,歡迎親們來重慶旅遊轉轉,重慶真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山好水好、人傑地靈,美女帥哥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