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滿屋子立即充滿了芬芳的煙霧,馬克思又愉快地鑽到了書堆裏去,開始對這個社會主義思想中心——法國的革命曆史研究起來,並伏案給在巴黎出版的《前進報》寫文章。
1844年4月30日,馬克思和燕妮在巴黎的好友—著名詩人亨利希·海涅因《前進報》的事垂頭喪氣地來到家裏。
燕妮已臥床兩天了,一對新人熱戀的第一顆種子不安分起來,她不能同他們談話。
琳蘅這時會立刻代替燕妮去招待客人。
這時,無論是馬克思還是他的朋友在家中苦惱,琳蘅會搬出棋盤來,她自告奮勇地向對方請戰,痛痛快快地“殺”一場。
詩人在這種和諧的家庭氛圍中感歎地愉快離開了。
“時候到了,快去找助產婆!”琳蘅在客人離開後高興地告訴馬克思。
馬克思極興奮地撫摸燕妮圓滾的大肚子貼耳傾聽孩子的聲音。他跳起來,拍著手說:“孩子在叫爸爸了!”
燕妮甜甜地笑著。
1844年5月1日,馬克思家裏又添了一個成員,小燕妮誕生了。
小生命降臨在家庭經濟受困的非常時期。
正在這時,琳蘅站在廚房裏束手無策,錢用完了,商人又不願意對一個陌生的外國人賒銷一點東西。她卻並不沮喪,想到了自己的旅行袋,在她的換洗衣服下麵還有幾件從家鄉帶來的自己親手繡製的紀念品:兩種不同的繡花圍裙。她細心地挑了一對送到當鋪換了錢。
錢又換來了孩子的食品和雪茄煙。
對馬克思發表在《前進報》上的文章,德國政府又不安起來,他們同法國政府交涉成功,一天,法國驅除馬克思出境的傳令送到家中。
馬克思不得不立即離開巴黎,並對家中的事情作出處理。
燕妮因特殊情況還需留在巴黎。
因錢的問題,馬克思不得不十分難受地想到,錢隻夠把琳蘅送回她家鄉的路費,還得暫時拖欠她的工資。
與琳蘅分離,這是萬不得已的事,他和燕妮都感到非常難過。
當燕妮含淚告訴琳蘅他們不得不分離的時候,琳蘅卻並未顯出難過來,她很鎮靜,表麵上看來她是很樂意回到她的摩塞爾鄉下去似的。
燕妮要琳蘅到當鋪把她陪嫁的一些銀刀叉餐具典當了,湊足盤纏讓馬克思盡快離開巴黎。
琳蘅沒有拿工資的希望,也沒有打算去再找職業,她知道了馬克思要去的地方時,秘密地帶著她的行囊,又悄悄去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