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怎樣看待死亡呢?
麵對生死煩惱,佛祖提出了“滅生死”的概念。生死煩惱,是眾生心中的監牢,把我們的心一層一層地捆綁住,給予我們種種痛苦。悟道成佛,除了要放下名利之累外,還要放下生死之累。
在佛教裏,念死是一種修行。“念死”就是把死亡的意識,融彙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舍棄對於塵世種種利益的愛欲。如果念死的意識沒有融入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地走近佛祖。
那麼,這種“念死”修行的具體內容有哪些呢?
首先要時刻想到“必死”,就是任何人都一定會死,壽命隻會減少,不會增加。
無論你是總統還是農夫,是富二代還是流浪漢,是美女還是蠢婦,無論是什麼樣的生命,都會死。
還要時刻想到死期是不確定的,隨時可能會死,就像佛祖所說“命在一呼一吸之間”。
要時刻想到死的時候,你無法帶走任何東西,更無法留下任何東西,除了你內心的信念。
隻要是思考人生,就得先反思死亡。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去火葬場為故去的親人、朋友、同事送葬,難免的是悲傷的眼淚。可是,與其說是為了死者,不如說是為了命運,為了人類不得已的共同歸宿,我們才留下了相同的淚水。
佛祖還是個太子的時候,就因目擊死亡而深沉思考人生。在佛祖智慧的時間之環中,死亡不是一個完結的信號,而是一個提升的信號,是走向未來的第一步。在佛祖看來,死,是今生之“劫”的結束,更是“來生”的開始。
既然“死”是下一輪回“生”的開始,與其現在痛苦地活著,為何不快樂一生、布施一生,再去迎接死亡這個有著無限可能性的開始呢?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個百歲老人做壽,親朋滿座,自然有人向他請教長壽之道。老人無法推托,說:“我的長壽秘訣就是不知死活。”
什麼是“不知死活”?就是既不知生,也不知死的意思。這當然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小孩子不知有死,於是活得很快樂。一旦明白人是會死的,就會整日不開心,並且這種惶恐,將終生伴隨。
佛祖不是像莊子那樣帥氣地談“死”,鼓盆而歌,而是平靜平淡地麵對死亡。佛祖去世前對弟子說:
吾年老矣,餘命無幾,所作已辦,今當舍壽……
若於我法,無放逸者,能滅苦本,盡生老死。(《長阿含經·遊行經》)
這完全就是一個達觀者的臨終時刻,很日常化。生命,這個時間和空間結合的載體,對佛祖來說已完成了其承載精神的意義。佛法無邊,將超越生命,超越死亡,無所不在。佛祖希望的是,人們能拋開心中的生死之思,就是《金剛經》中所說的“破壽者相”,就能自在逍遙地活著。
藉著覺知死亡,可以擺脫對於現世生活的迷戀和執著,從而邁開自我解放的第一步。
生歡死悲之憂,如果不再懸掛心頭,那一直煩擾、束縛我們的生死繩結,也就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