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的領導藥方(2 / 2)

憑老將軍的能力,諸葛亮也不需要什麼錦囊妙計了,放手讓他去,就等好消息。即使是老黃忠一連敗了二十餘陣,孔明先生也不急,“此乃老將驕兵之計也。”孔明曰:“汝以二人老邁,不能成事,吾料漢中必於此二人手內可得。”果然,老黃忠與老嚴顏二人默契配合,把進攻葭萌關的曹軍殺得大敗,並一舉奪取了曹操在漢中囤積糧草的戰略要地--天蕩山。

再看看《三國演義》中另一個失敗的例子。馬謖自幼“飽讀兵書,頗知兵法,”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將領。在蜀軍平西南時,馬謖曾向諸葛亮提出富有戰略遠見的正確建議“攻心為上”,足見其韜略之深。《三國演義》第95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中,有這樣的文字:

孔明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街亭雖小,幹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辭引兵而去。

孔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曰:“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紮寨。與汝一萬兵,去此城屯紮。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延曰:“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孔明曰:“前鋒破敵,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應街亭,當陽平關衝要道路,總守漢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閑乎?汝勿以等閑視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

注意到諸葛亮對馬謖、王平、魏延的處理是完全不一樣的。馬謖素有能將名望,又有強烈的建功願望,放權於他沒有什麼疑問。即便如此,諸葛亮還是用了個激將法,當著馬謖的麵讚揚司馬懿和張郃,不想麵對的不再是黃忠老將軍,也不是那紅臉的關雲長。馬謖空有衝天的氣概,信心爆棚,把全家的性命也壓上了。天生的謹慎讓諸葛亮再派了一個細心的王平輔佐。王平當屬於能力稍弱,但是意願強烈的人,所以諸葛亮要求他仔細彙報,以備自己指導。對心高才高的魏延,最重要的是解決他的意願問題,意願一解決,魏延再難的事情都能辦好,而解決這一點的竅門就是恭維。

可惜這次諸葛亮對關鍵人的判斷出了失誤,馬謖隻是個口頭的軍事家,而且還是一個極其不成熟的書生,什麼“憑高視下,勢如劈竹”,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滿不是那麼回事。對於這種表麵能力強,四處呈口舌之辯,而實際動手能力弱的人,不能放手,應該加強指導才對。放手的結果是既害了人,也毀了事。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領導風格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這就是情景領導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