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套用公式來寫你的行動計劃,不然你死定了。公式與步驟隻是思考問題的框架,參考而已。如果公式真的管用,資本家們早就用機器代替這些昂貴的CEO了。
領導有兩個特性,一個是交易性,還有一個是變革性。所謂交易性是指以榮譽、利益、強製、關懷等“交換”下屬的忠誠與服從,所謂世人熙熙皆為名利;而變革性則是用共同的遠景來團結下屬,實現大家的共同理想。前者強調團體的穩定,後者強調未來的發展。在資訊高度發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變革成為一個機構適應環境變化,保持競爭優勢的不二法門。
“穩定-變革-穩定”三者構成一個動態的循環,穩定是相對的、暫時的,而變化是絕對的、經常的。那麼怎樣才能保證一個變革的成功呢?
首先需要組織中的各方都意識到變革的必要;其次領導人應該和高層管理團隊有進行變革的決心和信心;最後,要明了清晰地指出變革方向與實現步驟。同時獲得變革有關人員的充分信任,並保持有效聯絡,最基本的是你的提議有把握獲得大多數人的同意。為保證變革的順利,還應該建立相應的製度,如彙報與溝通、階段成果與過程控製、責任的分擔、適宜的獎罰等;同時第一步的變革十分重要,它應該直接帶來變革的好處。這對於增強信心,建立樣板、攻克變革路上的難關十分有益。最後組織的特性必須改變和培養,學習與適應,認可改革的必然,消除組織惰性等等都需要領導人長期的心血、細致的打造。
萬事開頭難,那麼第一步的變革又該怎樣推動呢?我們可以把變革的產生看作是一個推動大鐵球前進的過程。推力需要大於摩擦阻力,克服慣性後,鐵球才會動起來,而且力量越大,鐵球滾動越快。西方學者有一個著名的變革公式說:當K×D×V>C時,組織變革才能夠發生。其中K代表在進行第一步變革的時候所擁有的知識;D代表對現狀的不滿程度;V代表未來前景的吸引力;C代表進行變革所付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代價。三者相乘說明K、D、V都很重要,如果三個裏麵任何一個數值太小或者為零,那麼等式右麵的乘積接近零,變革就不可能發生。
這個公式說明了變革的三個關鍵,其中“知識”是我們經常忽略的重要一點。明了發展的方向,也希望獲得變革的好處,但是如果不知道從何下手,不知道怎樣一步步實現變革,或是無法協調多方的步調,一樣不能成功。我們還注意到既然是變革,變革的力量和保守的力量就免不了要產生緊張,甚至是對抗。如何消除緊張、保持和諧穩定的大局,同時又能順利實施改革主張,這是推行改革的領導和團隊應該思考的問題。
比較而言,我更加喜歡這個公式的另一種表達方式。D×M×P>C,其中D代表不滿足,M代表業務組織模式,P代表流程,C依舊是變革的成本。如果左邊小於右邊時,領導們需要加大不滿足的程度,或是降低改革的成本和阻力,比如分步走,或是給與某種獎勵,比如商鞅城門立木。M代表的組織模式應該保證變革成功的新型組織,必須是能夠反映戰略新變化的有效組織模式,依靠舊組織成功實施變革的,聞所未聞。合理的流程推動變革,導向正確目標的保證。有了這三者,D×M×P>C才有可能。
一般而言,員工或小團體抵禦組織變革的共性原因有這樣四個方麵。狹隘的個人或團體利益,誤解與缺少信任,自相矛盾的評價標準,較低的風險和變革容忍度。變革肯定會涉及到利益的調整,如計算機管理會消弱人的幹預力度,意味著某些權力的喪失;外包業務會讓一些人失去工作崗位。這些如果不能作相應的安排,怎麼可能期望他對這種新做法提供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