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述。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故而後有“《老子》五千言”的說法。西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將《老子》分為八十一章,分“上篇”為三十七章,即《道經》分“下篇”為四十四章,即《德經》,故構成了現在的《道德經》。但從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來看,《德經》在《道經》之前,與通行本不同。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三大思想流派,即儒、釋、道。佛教是從印度傳入的,可以說是舶來品,後來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長期占據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地位而道家則以推崇老、莊學說,為其主要思想特征。三家學說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孔子、老子,大致都是同一時代的人。也許有人會問,這三家學說到底哪個更為高明呢?若從學理上講,佛教理論最為係統、完善,因為它深受印度哲學及因明學的影響,邏輯思辨性極強。如果將外來的佛教擱置一邊,單從本土的儒家和道家來講,儒家學說被曆代統治者推崇了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孔子被奉為至聖先師、萬世之表但孔子又曾問道於老子,老子可謂是孔子的老師。由於三家學說關注點及所解決的問題不同,故在理論上各有特色,不能機械地將其進行高下優劣之比較。

《道德經》是老子留下的唯一著述,也是其思想的集中體現。據傳,《道德經》是老子被迫講述的。一日,老子要西行遠遊,結果被阻擋在函穀關(今河南省靈寶市北),老子無奈答應向守關的尹喜傳道授言,這才得以放行。老子的思想到底有多深奧呢?對此,可以參看一下孔子對老子的評價。根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拜見完老子回到住處,向弟子講述自己感受時說道“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走獸,可以用網捕捉遊魚,可以用線釣取飛鳥,可以用箭射殺。至於龍,我就不知道其如何乘風駕雲而騰空上天。我今天拜見老子,他就猶如神龍一般!”孔子將老子比喻為龍,可見其對老子的推崇是極高的。當然,孔子與老子的對話不止一次,但《史記》中所記載的無疑是最重要的一次。

關於《道德經》的分篇問題,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討論的焦點。根據現有版本來看,除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之竹簡《老子》分為三組外,其餘均為上、下兩篇。《舊唐書經籍誌》“《道德經》三卷。”《新唐書藝文誌》“《老子道德經》二卷,李耳,又三卷。”這與郭店竹簡三組之數相合。然於其餘諸書記載,還有九篇、十九篇之說。《呂氏春秋不二》“關尹貴清。”東漢高誘《注》“關尹,關正也,名喜。作道書九篇。”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莊子音義下》“老聃,即老子也,為喜著書十九篇。”恐“十”為“於”之誤,陸德明所謂仍為九篇。

本經文義並非晦澀難通,然使人感覺玄妙,原因就在於篇章混亂,次第不清。考察分篇情況,其實就是為了弄清《道德經》的內在邏輯結構,所以在旁證不足的情況下,應該回歸經義以求甚解。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