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歸納一下,“至言去言,至為去為。齊知之所知,則淺矣!”所以真正的“至妙玄言”,它是沒法用語言表達的,它是“言語道斷”的。真正的作為是“大化無為”、“大道無為”,要主動地有所作為,反而不好。以書院為例,書院剛創辦時,有一些人給出了很多主意,如果要真正按照那樣做,肯定做不好,不如就順應因緣,明天有什麼因緣再說明天的。總之我們堅持開課就對了,至於外邊的因緣如何,我隻管“不將不迎”。
“至言去言,至為去為”,這是一個真正的道人風範,應該用這種態度來對待我們的生活、工作。哪怕是修道,我們都應該有“至言去言,至為去為”這麼一種涵養,至少要知道這樣的境界,逐步靠近這種境界,使之成為我們的本錢。
“齊知之所知,則淺矣。”當然莊子所講的《齊物論》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但是在這裏提“齊知之所知”,就是說你要想把儒墨的是非,東西方的文化,統統給它打包,給它畫等號,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張三有張三的見解,李四有李四的見解;老虎有老虎的理由,牛羊有牛羊的理由。要想把它們調理和諧,那不可能。所以麵對這些事情,老虎就讓它是老虎,牛羊就讓它是牛羊,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你要想壞人變成好人,那是他的事情,你也插不上手。你要想好人變成壞人,那也是他自己的事情,你也插不上手。這些都是“任性而為”、“隨緣不變”。我們怎樣使我們自己生活的境界高明起來,還是要學一學這些,我在這裏還是不想“齊”大家之所知,隻是想讓大家熟悉聖人的經典,至於各人有什麼體會是自己的事情,我也操勞不了那麼多。學了以後自己覺得舒服就舒服,你們學習後有收獲了,那是你們自己的,我也不能幫你們打包,但我可以與你們道喜了。
《知北遊》到這裏就講完了,大家可以結合莊子的其他篇章來看,熟悉其中的內容、精神和境界,最好能融會貫通。若能把三十三篇凝為一念,讓這一念暖洋洋地與自己同在,就與各位道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