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人的一生如同住進一個旅店而已。“逆旅”就是客房。這一百年我們住的是這個客房,張三這一輩子住張三的客房,李四這一百年住李四的客房。但是哪天要結賬了,我們要向哪裏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們要把這個看透,自己的“五蘊廟”隻是我們的客房,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逆旅”,隻是旅行過程之中,無始以來無數個客棧、賓館之一而已。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遇”就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我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知所不遇”,“不遇”就是未來的事情,未來的事情哪個知道呢?兩位法師到我們書院來小住,一個月以前我們並不知道。我把劉力紅博士整理的《扶陽講記》送給憨師,憨師一看,心念一動就要找“盧火神”了。一個月以前,《扶陽講記》出來以前我們不知道這個因緣,你說下一個月、下一年會怎麼樣我們也不知道,但是過去的事情我們回憶一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所以我經常說:“過去的事情都是必然的,未來的事情都是偶然的;過去的事情是可知的,未來的事情都是難知的。”
但是孔夫子說過“古猶今也”,當然未來“亦複如是”,未來也是今。不外乎是人間的悲劇、喜劇照樣演,喜怒哀樂、七情六欲、酒色財氣、修行不修行、善善惡惡,都是“古猶今”,“今猶古”。未來也是如此,這個原則不會變。關鍵是你自己那個覺照能不能不失,念頭能不能做主。如果你的覺照能夠不丟失,不好的念頭來了,能夠一棒子把它打下去;好的念頭來了,可以讓它自由地發揮。善念來了,不執著,但可以讓它作為一番,有所作為但不執著;惡念來的時候,要看住它,不讓它釋放出來。不能說這是惡念不讓它來,你做不到,但是你的那個覺照力能夠控製它。比如自己說話,該說的話說,不該說的話就不說,這個可以決定,我們說“做得了主、做不得主”,是在這個方麵。並不是我整天的念頭都是“般若波羅蜜多”,全部都是《華嚴經》、《法嚴經》上的念頭,來來去去的全部都是光明崇高偉大的念頭,這是騙人的,誰能這樣念念相續,全部都光明、神聖?不會的,念頭是從“八識田”中的種子蹦出來的,你做不了主。做得了主的就是你能監控它,不讓它現形、不讓它胡作非為,這個我們應爭取做得了主。
這個功夫也要通過修行我們才能做得到,否則一樣做不了主,你還是被念頭牽來牽去,被因緣牽來牽去。我們修行修什麼?就是修自己的這個覺照力。當然爐火純青以後能夠打成一片,那是另外一回事,已經成為習慣、習性了,當然就舉手投足皆是道,那就達到完全自在的境界了,完全是體道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