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赴會八桂(1 / 3)

邕城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代屬於百越之地。越族分枝繁多,史稱“百越”,其中西甌和駱越兩個支係,就是邕城僮族先民,因此僮族是世代居住在本地的土著民族。

基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邕城冬暖夏涼,四季常青、滿城皆綠,有“綠城”的美譽。

這時的邕城有東、南、西、北四座古城門。以鍾鼓樓為核心,與老萬國、桂劇院、狀元閣、鎮江樓等形成邕城五大建築;邕城城內有六大書院;七個主館:茶館、戲院、說書嚐對歌台、撫琴屋、書畫亭、夫子廟等;八條古巷,形成分門別類的傳統街區;九條古街,展示邕城騎樓古城的繁華風韻。

邕城粵東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道光年間重修,由廣東旅邕商幫集資興建。是民國初年邕城最雄偉的建築之一。高大的門樓及兩邊廂房,古樸典雅,風格獨特,精雕細刻,工藝精湛。這是前清時期邕城商貿頻繁、商業興旺的曆史見證。會館分前、中。後三進,周邊配有廂房20多間,占地8000多平方米。

會館坐北朝南,由正廳和東、西兩側廂房組成,沿中軸線對稱布局,通麵寬29.65米,通進深12.14米。正廳麵寬3間計16.6米,進深12.14米,花崗石台基高l.l米,通高約10米。硬山式磚木結構,清水牆,磨磚對縫,小青瓦屋麵,作琉璃勾頭滴水和排山勾滴。五脊高聳,置陶瓷瓦飾。簷廊深4.4米,立石簷柱4根,花籃柱礎,兩邊簷枋間立石獅各1台,刻工精細,惟妙惟肖。梁架鐫雕曆史人物故事,工藝精湛。兩側廂房亦為硬山式兩層磚木結構,鋪木樓板。臨街處圍以矮牆。兩側廂房通高約9米,略低於正廳。整個會館建築高低有序,主次分明,輕巧秀麗。

除了JY特工處仍然分散在各處外,應邀前來的西海灣方麵整軍開進邕城城內。

特種作戰旅、DJ警衛營、CF特戰支隊,分列行進在邕城的三合土和石板街道上,尤其德裔警衛營的洋人麵孔,令圍觀的邕城市民耳目一新,稱歎不已!

八桂省綏靖公署督辦兼八桂陸軍第一軍軍長李德林,八桂政務會辦黃邵竑、八桂第一軍參謀長白建生、邕城警備司令黃旭初四人,在邕城粵東會館大門外迎接暢鵬一行。

應西海灣方麵在聯係電報裏的通報,李德林沒有讓桂係新一屆全體軍政首腦前來迎接和舉辦隆重的歡迎儀式。

而此刻的白建生,心裏嘀咕著:

“要求我八桂軍政機構低調、不搞歡迎儀式,但你這整支抬著機槍、拖著火炮,還有洋軍人的部隊,在邕城城內招搖過市,不是在向我八桂示威麽!”

西海灣方警衛營先頭連到達會館門前後,即刻分為警戒隊形於道路兩旁散開,讓出走在頭裏的司令和參謀長等,頓時顯示出作風嚴謹與優良的軍事素質。

暢鵬與對向快步走來的李德林握手、擁抱,相互問候著,氣氛熱烈卻不做作,好比兩位久別重逢的老友。

而後,兩人分別介紹身邊西海灣的辛報國和桂係的黃紹竑、白建生、黃旭初。

客套一番後,李德林望向他身後的蘇小明和張文忠、王成峰等軍官,似乎等待著介紹。

暢鵬拉起李德林的手,往會館裏走去,直接跳過再囉嗦的介紹誰誰,自己這幾個重要的手下,雖然都佩戴者少將、上校、中校軍銜,且無需與你老李及八桂方麵過多的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