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毫米連級迫擊炮
101毫米營屬迫擊炮
40毫米便攜式火箭彈
37毫米雙管輪式高射炮
88毫米雙管輪式高射炮
T-34/85坦克及作業坦克
T-34自行122毫米火箭炮
T-34自行105毫米榴彈炮
T-34自行37毫米多管高射炮
T-34自行88毫米雙管高射炮
輪式水陸兩棲裝甲運兵車
以步兵炮取代後世淘汰的山炮,步兵炮是伴隨步兵行動的一種後裝管退平射炮,配屬步兵連、營、團級單位,它重量輕、靈活、不受地形限製,主要裝備於步兵用來提供火力支援,打擊敵坦克、裝甲車,摧毀敵碉堡和火力點等;
105毫米榴彈炮的12公裏射程與150毫米加農炮25公裏的遠距射程和火力,用於對付“十多年後的目標”已經足夠;
迫擊炮便於配置到班排連營,加強打擊敵軍的火力,按蘇俄發展迫擊炮的口徑模式,都加大1毫米,可使用敵人同規格的炮彈,但敵人無法使用自方的炮彈;
40毫米便攜式火箭彈,采用“弓弩”型火箭筒技術,該火箭筒為一次使用型,係統重量7.29千克,有效射程300米,垂直破甲厚度300毫米,發射時僅有微聲,無煙、無光、無後噴火,可在塹壕等狹窄空間內發射;
107毫米輪式牽引火箭炮,即是華夏63式107毫米火箭炮,世界上任何一種火箭炮都無法與107火箭炮相比。該炮有12個發射管,在7-9秒內完成一個齊放,最大射程5公裏,火力極為猛烈。該炮能使用單管、兩管、四管或八管簡易發射。炮全重613公斤,體積外形尺寸小,重量輕,機動性好,能快速分解和結合,拆開後的單個部件重量不超過30公斤,可由吉普車牽引或騾馬拖拽,也可由人力分解搬運,適合於戈壁、山地、叢林和水網地區作戰。
37毫米多管輪式高射炮,配備炮瞄雷達和射擊指揮儀,能全天候作戰,小口徑高炮全重3100千克、射速440-480發/分、最大射程8500米、有效射高3000米、直射距離940米、高低射界-15度-87度、方向射界360度、炮班人數9人;
88毫米雙管輪式高射炮,采用原德意誌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技術,口徑88毫米、戰鬥全重5.5噸、俯仰角-3~85°、方向角360°射速15-20發/分、垂直最大射程10350米、水平最大射程14500米、戰鬥編組人員9人;
T-34/85坦克即是前蘇俄二戰中最著名的坦克,4衝程12V60°水冷柴油機、戰鬥全重32000kg、公路最大速度55km/h、公路最大行程550km、涉水深1.3m、爬坡度58%、85mm火炮、內置及航向機槍7.62mm機槍各1挺、炮彈58發、7.62mm機槍彈2394發、360°電動/手動兩用炮塔、正麵鋼甲90mm、側麵鋼甲75mm、後部鋼甲60mm、乘員包括車長、炮長、1名裝填手和1名駕駛員在內的4人,因加裝半自動炮彈裝填機,故能減少1人,擴大了坦克內的空間;
T-34還將配置係列的裝甲搶救車;裝甲架橋車;推土掃雷坦克;自行火炮;自行火箭炮;自行37毫米多管高射炮與88毫米雙管高射炮。以營為建製單位配置的彈藥支援車、營指揮車、連指揮車、連偵察車、火炮定位與射擊修正雷達、氣象雷達站、搶修車等多種支援保障車輛的完整作戰係統。
輪式水陸兩棲裝甲運兵車(偵察車),采用全焊接的鋁合金裝甲車體和炮塔,可防中型槍彈和彈片。4.2升8缸汽油發動機,戰鬥全重6120公斤,最大公路時速110公裏,水上時速8公裏,公路行程560公裏。裝有30毫米速射炮,左右側各並列1挺7.62毫米機槍,炮塔前部和兩側各有4個煙幕發射器及6個射擊孔,乘員4人,可裝載12名士兵。
設想是好的,前景也能預料。海軍包括潛艇,暢鵬不僅不懂,也沒有多大的想法,他不會愚蠢到去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在戰爭中與倭寇海軍對戰,那樣不現實且不理智。
但陸軍和空軍需全麵超越倭寇,而德、美、蘇的製式陸軍與空軍武器,都將全麵強於日本。
日本陸軍做個一項研究,射擊精準與火力的對比,也即單發步槍與衝鋒槍的對比,其結論是無所謂不對。又或者日本陸軍被海軍的唯海軍論全麵打壓,所以日本陸軍和空軍的裝備不足以與日本海軍論。
飛機尚未製造出產,而西海灣此時擁有的陸軍武器,已具備製造能力。
全麵壓製、甚至為打擊倭寇量身定製,是暢鵬編製西海灣軍隊武器配置的主要目的!
所訂製和配置的槍支、火炮、坦克與訓練方法等,亦全為那場戰爭做準備,他能如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