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被世界感染(1 / 2)

我們有時候是在被世界感染著。

\t當然這種感染不是病毒的傳染和侵入,周圍的大家也都不會變成喪屍,拿起AK47迎著血肉掃射個痛快。我是說,如果把生活的環境比作成大海,那麼我們就是生活在其中的墨魚。吞吞吐吐,用漂浮著的根須來攝取一切,比如歡樂和憎恨什麼的。平靜的看著別人從樓上一躍而下自殺,看著擺攤賣水果的老人被城管毆打,再用誇張的感歎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憐憫和愛並不會因此多一些,因為海水把一切都變鹹了。

\t我們在鹹水裏變得麻木,逐漸感知不到一切。墨魚們在被捕捉上漁船的時候才會流下眼淚,其他的時候隻會機械的吞吐海水,尋找可吃的東西。因為它們知道末日那一天永遠也不會到來,所以也不用感到絕望。

\t所以墨魚們隻會抱怨居住的空間越來越擠,環境越來越不適於生存,但是它們永遠也不會反抗。唯一能做的事情不過是噴吐墨汁,讓周圍其他的墨魚惡心一下。黏稠的擁擠的厚重的惡臭的,厭惡感。

\t永遠都不會消失的。

\t——摘自自殺的高中女生日記。

\t孟必達不認識那個死掉的女生。唯一的交集不過是孟家和女生就讀的那所市立中學隔著兩條街,有時候在文具店能碰到穿著校服的高中生,嚼著泡泡糖討論怎麼在考試上作弊和惡整看不慣的某個新生,原因僅僅是“那個傻X憑什麼炫富”。

\t綜上所述,市裏,三流,高中,自殺,高三,女生。

\t她在高考前夕跳樓自殺,學校對外界宣稱是壓力太大導致的。這理由很通用,畢竟每年跳樓的玻璃心考生年年都有那麼幾個,許多還沒度過青春期的孩子們往往隻是因為一句家長的訓斥,幾句老師的斷言,就輕易的用自殺的方式了結自己的一生。遺書上用重重的“告別”“絕望”等字眼,把內心的脆弱暴露無疑。

\t她死後孟必達去采訪了死者的父母,原因其實是想從這件事裏挖出更多的內容。而事情的巧合之處在於沒有任何一家媒體來過死者家裏,原因是認為這起事件太過於稀鬆平常。

\t——“稀鬆平常”四個字代表了很多意義,比如說在死者家屬對學校的交涉上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因為沒有輿論的支持也沒有公眾撐腰,連撫恤金的金額都提的很低。比如說這件事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過去,能被提起的僅僅是“又跳樓死了一個”。毫無刺激的新聞就像是暴曬後的黃瓜,蔫巴巴的不為人所喜。

\t所以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死者家把孟必達當成了救星和希望,女生下崗的母親甚至親自出門買了一斤新鮮荔枝和山竹來招待這個年輕的記者,在鏡頭麵前老淚縱橫。他們甚至把女生保留下來的日記也一並送給了他,當做“最有力的證據”。

\t相信的幾近盲目,如同溺水的人不能分辨稻草與蛇。

\t孟必達反而充滿了愧疚,因為他隻是個兼職記者,而且隻不過是希望挖些不尋常的內容出來。所以豐盛的招待讓他很是慚愧,連連推脫後跑出了那棟舊小區。

\t但是在他在有冷氣的奶茶店看完那本日記後打消了主意,他甚至不想把這件事情報道出來了。新聞的意義並不在於傳達給人,還有其所具備的客觀和公正性。所以一旦偏離了公正,有些事情會顯得軟弱無力,連風幹的梅幹菜都不如。

\t高三的寒假,和母親在市中心的廣場上賣春聯,舊棉襖和凍僵的手指一樣難堪。因為被來逛街的同學看到,而失去了“青春期的最後一個朋友”。

\t因為家境貧寒而遠離集體,平時在班裏被稱為“那個人”。班級活動不敢參加,聚餐和唱K也衡量再三。刻意的用孤僻來掩飾貧窮,得到的隻是更深的疏遠。

\t因為統一運動會服裝的事情得罪了班長,那次的策劃是全班同學都身穿《哈利波特》的巫師袍出鏡,“絕對拉風”。但是因為付不起服裝費掉了全班的鏈子,“本來咬咬牙是可以出的”,但是那天中午她房間裏的電扇壞掉了。

\t為了避免父母無休無盡的抱怨和指責,再加上這個夏天沒有了風扇難以度過。那次運動會她請了病假,坐在演出台上看著大家經過。那種感覺“永遠也忘不了”。

\t不是集體拋棄了自己,而是自己不得不被集體拋棄。好比五十匹馬拉著的馬車,但是有一輛馬撐不下去了,於是慢慢跑到後麵,最後成了馬車拖著的殘廢馬,然後是屍體,最後是木乃伊。無力的感覺就像被風幹的屍體,擠不出一點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