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李茂貞進軍長安(2 / 2)

這一句話可算是說到了昭宗的心坎上,李曄無時無刻不想著重振大唐雄風,現在被李茂貞擠兌,心裏本就不舒服,當然想壓一下李茂貞的威風,當即道:“杜太尉世代都是大唐肱骨之臣,如今藩鎮擁兵自重,太阿倒持,還望杜太尉能夠替朕分憂。”

杜讓能本是開過大臣杜讓能的後人,對李唐忠心耿耿,雖明知道此舉後果難料,可也不忍辜負昭宗的一片勵精圖治之心,當即涕淚交流道:“臣非不欲為陛下分憂,實在是李茂貞兵強馬壯,如今雖有數萬禁軍,可大多都是新招募的市井少年,恐怕不是鳳翔、邠寧的那些百戰之兵的對手,既然陛下要戰,老臣豈敢不奉命?但陛下初臨大寶,國步末夷,茂貞近在國門,臣愚以為未宜與之構怨,萬一不克,悔之無及。”

昭宗李曄見杜讓能當中流淚,也不禁感動,道:“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此乃誌士憤痛之秋。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朕不能甘心為孱懦之主,愔愔度日,坐視陵夷。卿但為朕調兵食,朕自委諸王用兵,成敗不以責卿!愛卿隻管去做,有無論此舉成敗如何,絕不讓杜太尉為難也就是了,一切由朕擔著就是。”

杜讓能道:“陛下所欲行者,憲宗之誌也;顧時有所未可,勢有所不能耳。但恐他日臣徒受晁錯之誅,不能弭七國之禍也。敢不奉詔,以死繼之!”

杜讓能長歎一聲,知道此舉敗多勝少,回家後先遣散了家中的子侄,讓他們好自為之,杜家世代為相,家世殷厚,這麼多年當然也有不少家財,讓子侄們多帶錢財分散投奔各地的親友去了不提。

杜讓能一邊遣散家中的子侄,一邊謀劃著對付李茂貞的事情,可調動兵馬並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別是現在朝政日漸艱難,錢糧雖不至於匱乏,但也是指望著南方幾路藩鎮的貢賦而已,北方諸鎮一個個互相攻捍,哪裏還會給朝廷貢賦?不出兵攻打長安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直到景福二年九月,才準備了三萬禁軍,而且都是新招募的關中的市井少年,由譚王李嗣周為帥,觀軍容使、神策營中尉西門重遂為監軍,護著徐彥若去鳳翔上任,大軍來到興平,李茂貞就派使者前來責問。

譚王李嗣周本來就感覺心裏沒底,雖說了幾句場麵話,但心裏還是有些害怕,西門重遂卻道:“奉杜太尉之命,護送徐彥若徐大人去鳳翔赴任,爾等還不回鳳翔告訴李茂貞,讓他準備交割手續。”

使者返回鳳翔之後,李茂貞聽了使者的話,震怒非常,索性與王行逾聯合,出兵六萬屯軍盩厔,與朝廷禁軍對持。

李茂貞下令進攻興平,譚王李嗣周的三萬大軍一觸即潰,李嗣周、西門重遂等逃回長安,長安城門緊閉,城中人心惶惶。

首先提出出兵的是崔昭緯,崔昭緯怕大軍兵敗後李茂貞攻入長安誅殺自己,當即秘密寫信給李茂貞,信上說:“用兵非主上意,皆出於杜太尉耳。”崔昭緯把一切罪責都推到了杜讓能身上。

李茂貞與王行逾的聯軍一路勢如破竹,不足三日時間就攻到了長安城下,並揚言要皇上誅殺杜讓能之後才會退兵。

昭宗李曄聽說李茂貞和王行逾的聯軍已經抵達長安城下,早已嚇得沒了主意。

杜讓能歎道:“皇上用兵之初,老臣就已經料到有今日,隻是陛下不聽老臣之言,以致有今日之敗,既然李茂貞要殺老臣而後快,若老臣一死能夠讓李茂貞退兵,老臣又何懼一死?還望陛下莫要難為老臣的家人,老臣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唐昭宗李曄感動的涕淚交流,羞愧道:“是朕害了太尉,太尉一心為國,朕心中豈能不明,可如今為了大唐的社稷,為了長安的萬民,也隻能委屈太尉了……”

可唐昭宗李曄還有些僥幸的想法,先下旨貶太尉、門下侍郞、同平章事杜讓能為梧州刺史,貶觀軍容使、神策營中尉西門重遂為儋州監軍,希望能夠讓李茂貞就此罷兵。

可李茂貞就是不退兵,揚言不殺杜讓能等人的話就攻入長安。

李曄無奈,隻得親臨安福門,安撫李茂貞與王行逾的士卒,並當眾斬殺觀軍容使西門重遂、樞密使李周潼、段詡等主張出兵的人,並再次貶杜讓能為雷州雷州司戶,並下旨給李茂貞道:“蠱惑朕出兵者是西門重遂等三人,今都已伏誅,非杜太尉之罪。”

可憐西門重遂好不容易剛當上了十軍十二衛觀軍容使、神策營中尉,卻替別人背了黑鍋,莫名其妙的就丟了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