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美軍對利比亞的兩次作戰行動
戰役戰術
作者:頊 飛 牛衛利
1986年3月24日~4月15日的20多天時間內,美國對利比亞連續發動了代號分別為“草原烈火”和“黃金峽穀”的兩次空襲作戰。在這兩次作戰中美國首開“外科手術式”打擊先河,使平靜的錫爾特灣驟燃熊熊戰火。本文從作戰的時代背景、作戰經曆、作戰經驗來詮解這兩次作戰行動——
石油摘掉了貧窮
革命迎來了光明
利比亞地處北非中部,北臨地中海,毗鄰錫爾特灣,人口約511萬,國土麵積176萬平方公裏,大部分為沙漠和半沙漠。曆史上,利比亞先後淪為意大利、英國、法國的殖民地,深受殖民主義者的殘酷統治和蹂躪,人民飽受貧困和苦痛。
1951年12月,利比亞宣告獨立,成立聯合王國,而當政的伊德裏斯一世國王甘受美國庇護,於1954年簽訂美利協約,向美方提供空軍基地。但隨著1955年石油的發現,這塊原本滿目黃沙、塵土飛揚、極端貧困的沙漠王國麵貌隨之大變,經濟飛速發展。與此同時,國內的革命力量也不斷壯大,摧枯拉朽般地使中世紀社會的經濟結構土崩瓦解,打碎了壓在利比亞人民身上的暴政和貧困,並孕育出卡紮菲這位敢於挑戰“頭號軍事大國”的利比亞強人。
卡紮菲是出身於貝都因人羊皮帳篷裏的忠實伊斯蘭信徒,自小在心中就種下反對帝國主義的堅強信念,14歲開始就對政治產生了深厚興趣,17歲就產生了推翻伊德裏斯一世現政、建立新政權的念頭。1969年9月1日,年僅28歲的上尉軍官卡紮菲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伊德裏斯一世的統治,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後又更名為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並統攬了軍政大權。隨後,卡紮菲采取多種措施,清除了舊權貴和地方豪強的強大勢力,建設了新軍隊,將石油財富惠及民眾,鞏固了新生政權。
倔強的利比亞強人虎口拔牙
狂燥的山姆大叔氣急敗壞
二戰結束後,美蘇為爭奪世界霸權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了對抗。利比亞作為弱小國家,先是站在美國的一方接受庇護。通過多項經濟技術和軍事協定,美國在利比亞擁有龐大的經濟利益和軍事存在:年營業額達200億美元的6家石油公司和價值70億美元的租借地,駐有6000名軍事人員的軍事基地。
隨著卡紮菲的上台,利比亞改變了親美立場,並逐漸加強了同蘇聯的關係。1969年,關閉了美在利的軍事基地;1970年6月,收回惠勒斯空軍基地,結束了自1950年以來美國在非洲建立的最大軍事基地;1972年,廢除了前政權與美國簽訂的9項軍事、經濟、技術合作協定,並公開宣稱美國是阿拉伯國家的“頭號敵人”;1973年,又宣布整個錫爾特灣是利比亞領海的一部分,限製美國船隻在利比亞領海的行動。與此同時,利比亞從蘇聯購買了多達100億美元的軍火,聘請了多達1000人的蘇聯軍事顧問團,除將惠勒斯空軍基地轉交給蘇軍使用外,還提供5個海空軍基地供其使用。
卡紮菲政權連續重拳出擊,不僅使美國經濟利益受到嚴重損害,更使美國昔日在黑海和地中海能影響政治局勢的軍事存在受到極大的削弱,甚至失掉了在中東地區與蘇聯對抗的關鍵性力量。美利兩國關係出現重大裂痕,1979年,利比亞支持伊朗扣留美國人質,美駐利的外交代辦處也被憤怒的示威者焚燒,雙方撤回外交人員。
裏根總統改走強硬路線
武力威懾異己初露端倪
1981年裏根就任總統後,一改前任卡特時期的執政風格,執行強硬政策,欲尋機將卡紮菲除之而後快。同年8月18日,美國第6艦隊第16特混艦隊駛入地中海,在距利比亞海岸111公裏的海域,進行了為期兩天的“例行軍事演習”。其間,美艦故意闖入北緯32度30分以南的錫爾特灣(卡紮菲宣稱為“死亡線”),引誘利比亞飛機出擊。8月19日,利比亞1架蘇-22戰鬥機向美軍F-14戰鬥機發射1枚“環礁”式導彈,未能命中。美軍2架F-14戰鬥機迅速還擊,分別向利2架蘇-22戰鬥機各發射1枚“響尾蛇”導彈,利方飛機被擊墜海。
至此,美利軍事對抗開始。利比亞在加緊向蘇聯靠攏的同時,對美更加強硬,並派遣刺客潛入美國,企圖暗殺裏根總統、黑格國務卿或其他美國領導人。
此後,美國繼續對利進行軍事威脅和挑釁,於1983年6月在利沿海進行軍事演習,利派出的2架米格-23戰鬥機企圖接近“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但被美方飛機驅走。
“反恐大旗”直逼反美鬥士
“草原烈火”狠燒非洲小國
禍已從口出 火將從天降
自1979年12月伊朗扣留美國人質以來,國際上針對美國的恐怖事件逐漸增多:1984年4月,美駐貝魯特大使館發生汽車爆炸事件;1985年6月,美環球航空公司817次航班客機被恐怖分子劫持……而卡紮菲對各類恐怖事件不是“支持”就是“祝賀”,有時甚至宣稱“正在幫助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進行訓練”。如此激進的反美舉動,無疑會使美國怒火中燒。
對此,裏根政府積極采取行動,遊說西歐各國共同對利比亞實施經濟和軍事製裁。裏根於1986年1月7日簽署命令,對利實行貿易禁運和全麵經濟製裁;1月8日,凍結利政府在美全部資產,同時要求美國在利1500名石油技術人員於2月1日前離開,否則就要被罰款或監禁。但西歐各國基於地中海局勢平穩的考慮,普遍沒有同意對利采取軍事行動。
與此同時,美國為摸清蘇聯底牌,進行了多次試探。先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各種場合通過各種方式向蘇聯暗示欲對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後又正式通知蘇聯將在錫爾特灣舉行海空演習。蘇聯沒有表態,隻是將地中海的艦隊撤離了演習區。最終裏根認定:蘇聯人做出軍事幹涉的可能性幾乎是零。隨即,裏根政府製定了“草原烈火”行動計劃,計劃依據利比亞可能采取的行動分為高、中、低三種強度,其核心內容分別是攻擊利比亞的艦艇及“薩姆”-5防空導彈基地、轟炸利的重要軍事目標(含導彈基地)、轟炸利的工業設施。
誘擊隻是手段
為尋找軍事打擊借口,美軍決定故伎重演——美艦故意越過“死亡線”,誘使利方開火。
1986年3月,裏根總統批準了對利比亞軍事打擊的“草原烈火”計劃。為此,美國抽調“珊瑚海”、“薩拉托加”、“美國”號3艘航空母艦等各型軍艦50艘,飛機250架;利用偵察衛星、偵察機和特工滲透等偵察手段搜集利境內重要軍事目標的情報資料。
3月22日,美國宣布將於3月23日~4月1日在地中海舉行“自由通航”軍事演習。23日演習開始,美軍利用強大的海空優勢,構建了空海一體的立體戰線:利用E-2C“鷹眼”預警機在高空對整個演習實施指揮、協調和控製;利用EA-6B電子幹擾機在中空監視利比亞地空導彈陣地,並為戰鬥機提供電磁護航; 各型飛機在空中隨時等待出擊;海麵各型艦艇進入臨戰狀態,雷達和防空係統全時戒備;核潛艇在水下遊弋,密切監控水中的各種可能威脅;當晚23時30分,一線指揮官凱索爾命令衝破卡紮菲宣布的“死亡線”。隨即,空中、海麵、水下各種作戰力量向北緯32度30分平推過去,幾架F-14和F-18戰鬥機率先突破了“死亡線”。
至24日13時,“死亡線”內,美軍100多架飛機在高、中空進行戰鬥巡邏和監視,“提康德羅加”號和“宙斯盾”導彈巡洋艦,“斯科特”號、“卡倫”號以及“斯普魯恩斯”級反潛型驅逐艦在錫爾特灣東部海域遊弋待機。
利比亞在發出多次警告無效之後,於14時52分許,對美軍進行了攻擊。先是2枚“薩姆”-5導彈從錫爾特鎮導彈基地騰空而起,攻擊“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上的2架偵察機,但在EA-6B電子幹擾機的電磁幹擾下不是自毀就是墜海。18時,2架米格-25戰鬥機突襲“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遭美機攔截無功而返。19時45分,又向美機發射3枚“薩姆”-5和1枚“薩姆”-2導彈,但在EA-6B電子幹擾機的強電磁幹擾下也未命中目標。
反擊才是目的
24日21時14分,凱索爾下達命令,按照一號方案對利比亞展開凶狠的軍事反擊報複。
美軍1架A-6艦載攻擊機向利軍1艘導彈巡邏艇發射“魚叉”式導彈,該艇當即沉沒。21時26分,1架A-6艦載攻擊機又發射“魚叉”式導彈和“石眼”式集束炸彈,將試圖襲擊美航母編隊的1艘利比亞“戰士”號導彈巡邏艇擊沉。22時6分,EA-6B電子幹擾機引導2架A-7“海盜”攻擊機,突襲錫爾灣鎮的利方“薩姆”-5導彈基地,2枚“哈姆”式反輻射導彈命中並摧毀了利方導彈陣地的製導雷達,整個導彈基地處於癱瘓狀態。23時15分,利方海軍1艘“納努契卡”級“帆艦”號大型導彈艇企圖接近和襲擊美軍艦隊。美軍迅速起飛“珊瑚海”號航母上的1架A-6艦載攻擊機,發射了2枚“魚叉”式導彈,擊毀該艇。
25日1時15分,美軍“約克城”號導彈巡洋艦發射2枚“魚叉”反艦導彈,擊沉利2艘導彈艇。1時54分,美軍從“薩拉托加”號航母起飛2架A-7攻擊機,對利方剛剛修複的“薩姆”-5導彈基地再次進行攻擊,使該基地再次癱瘓。8時許,美軍再次擊沉了利方1艘導彈巡邏艇。9時,凱索爾認為任務已經完成,下令撤至“死亡線”以外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