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共和國禮炮隊(1 / 3)

特種部隊

作者:王世彤 陳 軍

在共和國的軍隊裏有這樣一支部隊,她用一種特殊的“語言”,“戰鬥”在國家重大活動最前沿——

為新中國成立而誕生

1949年7月中旬,華北軍區特種兵司令部下達了一個特殊任務,要求臨時組建一支禮炮隊,在10月1日開國大典上鳴放禮炮。華北軍區特種兵部隊司令部作戰科長許欣之被任命為禮炮隊指揮官,成為新中國第一支禮炮隊的組建者。

許欣之接受命令後,和作戰科副科長韓懷誌及作戰參謀沙複新商量,決定在各個部隊選拔炮手和炮長,並製定了嚴格的選拔要求:第一,炮長必須是連排幹部,炮手必領是班排幹部;第二,炮手必須在戰鬥中立過戰功;第三,用來鳴放禮炮的火炮必須是戰爭中的功勳炮。因為意義重大,炮兵們積極性很高,很快,160多名優秀炮手就在眾多報名者中被選出。

炮手全部到位後,禮炮隊立即到北京先農壇體育場集中訓練。鳴放禮炮看似容易,要求卻極高。7月的北京天氣炎熱,炮手們訓練時個個汗流浹背。但距開國大典還有10天之時,禮炮隊突然接到上級命令:要在全國第一屆政協會議上鳴放禮炮。

1949年9月21日下午,根據上級指示,禮炮隊進駐中南海,炮位選在懷仁堂的左前方,炮口衝著中南海,仰角為35°。要求禮炮隊在開會時用9門炮打出54發(響)。這對剛剛組建、展開訓練僅僅2個月的禮炮隊來說,是一次極大的考驗,隊員心中激動、緊張交織在一起。終於,時針指向了晚19時,隨著許欣之手中令旗的揮舞,節奏整齊的禮炮次第打響,沒有出現任何雜音,成功為新中國政協第一屆會議拉開帷幕。

第一次“上陣”就打了個漂亮仗,這讓禮炮隊對在開國大典上順利完成任務充滿了信心。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為之矚目的曆史時刻終於到來了!禮炮隊身著專門製作的新軍裝,頭戴鋼盔,腰係武裝帶,足蹬長筒靴,個個威武挺拔,54門禮炮在天安門東側向東一字擺開。15時整,開國典禮開始後,隨著鳴放禮炮命令的下達,許欣之手拿小紅旗一揮,“放”字一出,瞬間國歌聲、禮炮聲、人們的歡呼聲讓天安門廣場變成了歡樂的海洋。54門禮炮一齊鳴放28響,準確地在2分05秒內與奏國歌、升國旗同起同落,每一響的間隔時間僅僅是4秒多。

歲月雖蹉跎陽光依燦爛

建國之初,中國麵臨百廢待興、一切從頭開始的局麵。臨時組建的禮炮隊未正式列編,不久就被解散。那時隻有在國家舉行盛大慶典時才臨時抽調部隊鳴放禮炮。後來,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日益增多,鳴放禮炮顯得越來越重要。經周恩來總理提議,1963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禮炮隊在北京南苑正式成立,使用的禮炮是經過改裝的30門日製山炮。禮炮隊和三軍儀仗隊一起,同屬北京衛戍區編製序列。從此我國開始按照國際慣例,在迎接國賓時鳴放禮炮。

令人遺憾的是,中國禮炮隊組建不久,就被“十年動亂”打斷了。從1966年起我國開始了迎賓史上18年無禮炮的空白,禮炮和禮炮隊從此銷聲匿跡。

1984年初,我國宣布:實行禮儀製度改革,恢複禮炮迎賓儀式。數日後,新華社發布公告: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將於3月23日正式訪華。幾乎是同時,重新組建禮炮隊的命令被下達到剛剛誕生不久的武警部隊。經反複考慮與斟酌,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武警北京總隊十一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