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序(2 / 2)

??秦皮:據北宋杭州人沈括《夢溪筆談》記載:“予家祖瑩,在錢塘西溪,嚐有一田家,忽病癩,通身潰爛,號呼欲絕。西溪寺僧識之曰:‘此天蛇毒耳,非癩也。’取木皮煮汁,飲一鬥許,令其恣飲,初日疾減半,兩三日頓愈,驗其木,乃今之秦皮也,就不知天蛇何物。或雲:‘草間黃花蜘蛛是也,人遭其蟄,仍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露涉者也當戒也。”

??白術、茯苓這二味藥,自古以來就是浙江的道地藥材。自南宋以後,杭州生產白術記載很多。南宋《剡錄》記載:“剡山有術”。鹹淳四年(公元1268年)《臨安誌》就有白術的記載。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1505年)《本草品彙精要》,也在白術文中立“地道”一項,並曰“杭州於潛佳”。明萬曆《錢塘縣誌》載:“白術生杭越,以大塊紫花為勝,產於潛者最佳,諸方並珍之”。明、清以來,於術和白術均列為貢品。

??荊芥:“杭十八”之一,在杭州種植的曆史已近千年。南宋《(鹹淳)臨安誌》載“杭荊芥以色綠穗農、莖細、性柔、香氣濃鬱而馳名”。明嘉靖年間列為貢品。

??麥冬:麥冬又稱麥門冬,生產曆史悠久,是“杭十八”之一。杭州地方誌上曾提到出產多種麥冬,最早在南宋《乾道臨安誌》中即有記載。《浙江通誌》稱麥冬為“筧橋所產,以肥大者為佳”。《杭州府誌》並稱“亦出筧橋”,均與上述本草文獻相符。至明後期,產地逐步移向筧橋,繆希雍《炮炙大法》曰:“麥門冬:產杭州筧橋細白而皺者。良水洗去芯,大抵一斤減去五、六量,凡入湯液,或以水潤去心,或以瓦焙乘熱去芯,若入丸散,須瓦焙熟,即於風中吹冷,如此三、四次,即易燥且不損藥力,或以湯浸搗膏和藥亦可。滋補藥則以酒浸,擂之。”在《增訂偽藥條辨》中也說:“出杭州筧橋者為最佳;餘姚出者為花園子”。筧橋麥冬,明、清時代均是歲貢藥材。所以《中藥大辭典》在藥材項下首列杭麥冬,又稱筧麥冬、浙麥冬,至於所謂“筧橋十八味”藥材,其中也有麥冬。筧橋麥冬個大色白,體肥肉厚,嚼之發粘,味甜微苦,寸冬為最好。

??千金子:“杭十八”之一,正名為續隨子。明萬曆《錢塘縣誌》載:主產杭州筧橋,杭州歲貢續隨子50斤。玄參:杭州玄參栽培有著悠久的曆史,明朝已有種植,主要產地在筧橋、艮山門及喬司等地,以筧橋產者最為有名。筧橋玄參品種有二:羊角種與蘿卜種。羊角種產量不如蘿卜種高,曬幹後折率亦低於蘿卜種。清朝因避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諱,曾改稱元參,又名黑參、烏雲參、玄台、重台等,以筧橋產者為最佳,枝大肉厚,汁多力足,品質優良,為全國之冠。延胡索:最早提到杭州生產延胡索的應推《本草述》:“仁和筧橋亦種之”。所述形態、生態、亦與今日所知的延胡索較一致,即“春後生苗,高三四寸,延蔓布地,葉必三之,宛如竹葉是也。”

??薄荷:“杭十八”之一,品種甚多,“赤丸”是最佳的洋種。筧橋種植的薄荷為本地種。薄荷的繁殖方法有種子、扡插、分株、根莖繁育等4種,杭州采取根莖繁育法。

??地黃:“杭十八”之一,又名鮮生地,與河南地黃品種不同。筧橋地黃栽種已有900多年曆史。清康熙《仁和縣誌》載:“地黃種有粗細不同,以水浸之,浮者曰天黃,不可用;半沉者名大黃,次之;下沉者始名地黃。艮山門外多種此”。鮮生地長尺許,粗細均勻如筆杆,曆史上藥農多擔售至望仙橋一帶藥行及大藥店,再由藥行運銷至上海,分銷全國。私商視到貨量而定價,多則削,少則抬,故產量不穩定,時多時少。

此外,根據《本草綱目》、《浙江通誌》等20部史地著作記載古代杭州藥材達百種,“浙八味”、“杭十八”更是享譽海內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