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五十六年,昭王死,太子安國君繼位,是為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
趙國把趙姬母子送歸秦國。9歲的趙政在生地邯鄲度過了童年,來到秦國。
呂不韋因為輔佐之功,位居丞相,執掌秦國國政。
秦莊襄王碌碌無為,登基三年而卒,趙正登基,成為秦國新任國君。
但是,年紀幼小,國政由太後把持,委政於丞相呂不韋。
趙正乃是嬴姓,趙氏,因此也叫嬴政。
十三歲登基,二十二歲舉行了成人禮加冕儀式,開始了“親政”。
除掉權臣呂不韋、太後寵臣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鹹陽。
至此,東周以來天下的諸侯割據的時局終於結束,天下再度大一統,秦國之威即便是蠻夷也略有所聞,忌憚不已。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
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
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
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
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采用“泰皇”頭銜。
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隻采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
“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
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
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此舉大大激怒了諸天聖人,這是在赤luoluo挑戰諸天聖人。
率先發難的就是火雲洞三皇。
“豎子膽敢”
身披明黃帝袍的軒轅看著人間界秦朝國君嬴政接受朝臣恭賀為“始皇帝”,勃然大怒,麵龐發紅,髯須抖動,握著軒轅寶劍的手指都發白了。
這三皇五帝乃是上古聖賢,功德廣大,即便是諸天仙佛也不敢放肆輕辱,如今嬴政堂而皇之要功蓋三皇五帝,這是在赤luoluo藐視三皇,如何不讓軒轅惱怒。
“哼,凡人壽短,不過百載之數,本座倒要看看他如何與天地同壽,能夠家業百代相傳!”
即便是一向溫和敦厚的伏羲聖皇此時也動了怒火,隻是人間人皇已出,天機大定,即便一三皇之能耐也不能輕易更改。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牛首人身的神農聖皇咬牙切齒道。
不提火雲洞三皇咬牙切齒,痛恨秦始皇。
且說幽冥地府,一位端莊女子秀發高挽,身披鵝黃衣裙,從容端坐在一座玉像前麵,細細一看,那玉像與其麵容一般無二,都是恬淡溫婉,傾國傾城。
望著秦國氣運,麵上帶笑:“甚好,如此大事可成。”
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製”,要求根據古製,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
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
此即為“焚書”。
此令一出,天下書生紛紛反對,奈何“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無數典籍被查抄,紛紛被燒毀。
這些典籍經過曆代名人大家著書、闡釋,蘊含無量智慧、無量功德、無量祥瑞,於是典籍被焚,典籍之中的無數功德、信仰、瑞氣再無所依,紛紛氣化。
秦國龍脈見此,龍口大張,吐納起來,無數書香之氣入其口,聖賢箴言入其腹,詩書光華透體而出,惶惶奪目。
這下子,即便是道德天尊自己也坐不住了。
天下書籍,乃是曆代人傑之著書立說留筆而出,積累的是智慧,是氣運,是功德,是人生哲理,是天地至理,是人倫綱常,是萬民信仰。
如今秦始皇一把火將無數聖賢之說焚毀,天下仙佛為之驚怒,即便是已經化為塵土的先賢也在冥府之中感知,日夜嚎哭,震動地府。
秦始皇嬴政的舉動,卻是大大激動了無數仙佛以及諸天聖人。
與此同時,暗中密謀的昊天玉帝,見到秦始皇如此舉動,也不禁被其嚇個半死,當即下令讓值日星官搖動星辰旗,讓紫薇帝星遠離地麵,光華漸漸黯淡下去。
於是,凡是人間有德之士或者善於望氣觀星相者紛紛察覺,知道帝星暗淡無光,此乃凶兆。
就在這時,有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裏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
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禦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全部坑殺。此即為“坑儒”。
“焚書坑儒”這一舉動,卻是損毀典籍無數,以至於後來無數典籍徹底斷絕,讓中華文明的曆史瑰寶出現斷層,無數典籍沒能留存下來,不得不說是一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