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1 / 3)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本義】剛方,釋“牝馬之貞”也。“方”,謂生物有常。

【集說】《朱子語類》雲:“坤至柔而動也剛”,“坤”隻是承天,如一氣之施,坤則盡能發生承載,非剛安能如此。◎問《程傳》雲:坤道“至柔而動則剛”,坤體至靜而德則方,柔與剛相反,靜與方疑相似。曰:靜無形,方有體,靜言其體,則不可得見,方言其德,則是其著也。◎吳氏澄曰:坤體中含乾陽,如人肺藏之藏氣,故曰“至柔”。然其氣機一動而辟之時,乾陽之氣,直上而出,莫能禦之,故曰“剛”。剛即六二爻辭所謂直也,乾運轉不已,而坤體巋然不動,故曰“至靜”。然其生物之德普遍四周,無處欠缺,故曰“方”。方即六二爻辭所謂“方”也,乾之九五,不徒剛健而能中正,故為乾元之大,坤之六二,不徒柔靜而能剛方,故為坤元之至。◎何氏楷曰:乾剛坤柔,定體也,坤固至柔矣,然乾之施一至,坤即能翕受而發生之,氣機一動,不可止遏屈撓,此又柔中之剛矣,乾動坤靜,定體也,坤固至靜矣,及其承乾之施,陶冶萬類,各有定形,不可移易,此又靜中之方矣,承靜者體也,剛方者用也。

後得主而有常。

【本義】《程傳》曰:“主”下當有“利”字。

【集說】趙氏汝曰:坤無乾以為始,孰開其端,“先迷”也,天先施而地後生,“後得主”也,先陽後陰,乃天地生生之常理。◎餘氏芑舒曰:程子以“主利”為一句,朱子因之,故以《文言》後得主為闕文,然《彖傳》後順得常,與“後得主而有常”,意正一律,似非闕文也。◎俞氏琰曰:坤道之常,蓋當處後,不可撓先也,撓先則失坤之常矣,唯處乾之後,順乾而行,則得其所主,而不失坤道之常也。

含萬物而化光。

【本義】複明“亨”義。

【集說】王氏宗傳曰:唯其動剛,故能德應乎乾,而成萬物化育之功,唯其德方,故能不拂乎正,而順萬物性命之理,此坤之德所以能配天也,後得主而有常,則申後順得常之義,含萬物而化光,則申含弘光大品物鹹亨之義。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本義】複明順承天之意。

此以上申《彖傳》之意

【程傳】坤道至柔,而其動則剛,坤體至靜,而其德則方,動剛故應乾不違,德方故生物有常,陰之道,不唱而和,故居後為得,而主利成萬物,坤之常也,含容萬類,其功化光大也,“主”字下脫“利”字,“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承天之施,行不違時,讚坤道之順也。

【集說】俞氏琰曰:“至柔而動也剛”,申“德合無疆”之義。“至靜而德方”,釋“貞”義。“後得主而有常”,後順得常之謂。含萬物而化光,即含弘光大品物鹹亨之謂。“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即“乃順承天”之謂。

【案】動剛,釋“元亨”也,氣之發動而物生也。德方,釋“利貞”也,形之完就而物成也。柔靜者坤之本體,其剛其方,乃是乾為之主。而坤順之以行止者,故繼之曰“後得主而有常”,釋“先迷後得主”也。含物化光,謂亨利之間,致養萬物,其功盛大,釋“西南得朋”也。承天時行,謂順承於元,至貞不息,陰道終始於陽,釋“東北喪朋”也。蓋孔子既以《坤》之“元亨利貞”,配乾為四德,則所謂西南東北者,即四時也,故用《彖傳》所謂含弘光大者,以切西南,又用所謂乃順承天“行地無疆”者,以切東北,欲人知四方四德,初非兩義,此意《彖傳》未及,故於《文言》發之。

又案《乾》爻唯九五“剛健中正”,得乾道之純,故《彖傳》言“乘龍”“禦天”,“首出庶物”,即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義也,《坤》爻唯六二柔順中正,得坤道之純,故《文言》言動剛德方,含物承天,即六二“直方大”之義也,《象傳》於乾五曰“位乎天德”,於坤二曰“地道光”也,明乎乾坤之主,在此二爻矣。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本義】古字“順”、“慎”通用,案此當作“慎”,言當辨之於微也。

【程傳】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積而成,家之所積者善,則福慶及於子孫,所積不善,則災殃流於後世,其大至於弑逆之禍,皆因積累而至,非朝夕所能成也,明者則知漸不可長,小積成大,辨之於早,不使順長,故天下之惡,無由而成,乃知霜冰之戒也,霜而至於冰,小惡而至於大,皆事勢之順長也。

【集說】呂氏祖謙曰:“蓋言順也”,此一句尤可警,非心邪念,不可順養將去,若順將去,何所不至,懲治遏絕,正要人著力。◎張氏振淵曰:天道有陽必有陰,原相為用,然陰之為道,利於從陽,而不利於抗陽,坤道可謂至順矣,而順之變反為逆,故至人深著其順之利,明臣子之大分,究極其逆之禍,立君父之大防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本義】此以學言之也。正,謂本體,義,謂裁製,敬則本體之守也,“直內”“方外”,《程傳》備矣,不孤,言大也,疑故習而後利,不疑則何假於習。

【程傳】“直”言“其正也”,“方”言“其義也”,君子主敬以直其內,守義以方其外,敬立而內直,義形而外方,義形於外,非在外也,敬義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無所用而不周,無所施而不利,孰為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