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1 / 3)

或躍在淵,自試也。

【本義】未遽有為,姑試其可。

【程傳】隨時自用也。

【集說】趙氏汝曰:凡飛者必先躍,所以作其飛衝之勢,今鳥雛習飛,必跳躍於巢,以自試其羽翰,四之躍亦猶是也,此以試釋“躍”。◎俞氏琰曰:試釋“躍”字,與《中庸》日省月試之試同,君子謹失時之戒,而自試其所學,蓋欲自知其淺深也。◎穀氏家傑曰:人見者淺,自見者真,必自家試之而後可決也。

飛龍在天,上治也。

【本義】居上以治下。

【程傳】得位而行,上之治也。

【集說】蘇氏曰:上治,猶言盛治,五帝三王,皆治之上者也。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程傳】窮極而災至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本義】言“乾元用九”,見與它卦不同,君道剛而能柔,天下無不治矣。此第三節,再申前意。

【程傳】用九之道,天與聖人同,得其用則天下治也。

【集說】《朱子語類》:問“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曰:“九”是天德,健中便自有順,用之則天下治,如下文“乃見天則”。則,便是天德。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程傳】此以下言乾之義,方陽微潛藏之時,君子亦當晦隱,未可用也。

【集說】陸氏銓曰:微陽潛藏,愈養則愈厚,輕用則發無餘矣。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本義】雖不在上位,然天下已被其化。

【程傳】龍德見於地上,則天下見其文明而化之。

【集說】蘇氏軾曰:以言行化物,故曰“文明”。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本義】時當然也。

【程傳】隨時而進也。

【案】與時偕行,即上“乾乾因其時”之義,言終日之間,無時不乾乾。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本義】離下而上,變革之時。

【程傳】離下位而升上位,上下革矣。

【集說】趙氏汝曰:三為下,至四革而為上,卦革則道亦革,此專釋上下卦之交。◎俞氏琰曰:革者變也,下乾以終,上乾方始,猶天道更端之時也。◎林氏希元曰:此“道”字輕看,猶雲陽道陰道,九四離下體而入上體,是“乾道”改革之時也,故“或躍”而未果,爻下本義改革之際,正是取此,人都不察,妄為之說。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本義】天德,即天位也,蓋唯有是德,乃宜居是位,故以名之。

【程傳】正位乎上,“位當天德”矣。

【集說】張氏振淵曰:雖有其位,苟無其德,可謂之位乎,天位而已,“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程傳】時既極,則處時者亦極矣。

【集說】朱氏震曰:消息盈虛,“與時偕行”,則無悔,偕極則窮,故“有悔”也。◎林氏栗曰:此節上下卦相應,初四為始,初“潛藏”,四乃“革”矣,革潛為“躍”也,二五為中,二“文明”,五乃“天德”矣,言德,稱其位也,三上為終,三“與時偕行”,上偕極矣。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本義】剛而能柔,天之法也。

此第四節,又申前意。

【程傳】用九之道,天之則也,夫之法則,謂天道也,或問乾之六爻,皆聖人之事乎,曰:盡其道者聖人也,得失則吉凶存焉,豈特乾哉,諸卦皆然也。

【集說】蘇氏軾曰:天以無首為則。◎吳氏澄曰:剛柔適中,天之則也,則者理之有限節,而無過無不及者也。◎張氏振淵曰:不曰乾爻用九,而曰“乾元用九”,統六爻而歸之元也,亢而用變,正是貞之極而歸於元,乾之所為終始相因而無首也,故曰“乾元用九”,可見乾道變化之則。◎穀氏家傑曰:“則”者,有準而不過之意,“用九”者,有變而無常之意,天道不是變換,焉能使春夏秋冬,各有其限,聖人不是變換,焉能使仁義禮智,各有其節,“用九”,正天之準則不過處,故曰“乃見”。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本義】始則必亨,理勢然也。

【程傳】又反複詳說,以盡其義,既始則必亨,不亨則息矣。

利貞者,性情也。

【本義】收斂歸藏,乃見性情之實。

【程傳】乾之性情也,既始而亨,非利貞其能不息乎。

【集說】《朱子語類》問“利貞者性情”也,曰:此“性情”如言本體,“元享”是發用處,“利貞”是收斂歸本體處,如春時發生,到夏長茂條達,至秋結子,有個收斂攝聚底意思,但未堅實,至冬方成,在秋雖是已實,漸欲脫去其本之時,然受氣未足,便種不生,故須到冬方成,人隻到秋冬,疑若不見生意,不知都已收斂在內。◎胡氏炳文曰:“性情”隻是一“健”字,健者乾之性,而情其著見者也,且性情並言於此,釋《彖》曰“性命”,此則曰“性情”,言性而不言命,非知性之本,言性而不言情,非知性之用也。◎俞氏琰曰:性言其靜也,情言其動也,物之動極而至於收斂而歸藏,則複其本體之象,又將為來春動而發用之地,故曰“利貞者性情也”。元起於貞,“貞”下蓋有“元”繼焉,動生於靜,靜中蓋有動存焉,“貞”而“元”,靜而動,終而複始,則生生之道不窮,若但言性而不言情,則止乎貞純乎靜而已矣,不見貞下起元靜中有動之意,而非生生不窮之道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本義】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者,貞也。或曰:“坤利牝馬”,則言所利矣。

【程傳】乾始之道,能使庶類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而“不言所利”者,蓋無所不利,非可指名也,故讚其利之大曰“大矣哉”。

【集說】程子曰:亭毒化育,皆利也。不有其功,常久而不已者,貞也。《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者,貞也。◎《朱子語類》雲:明道說得好,不有其功,言化育之無處為“貞”。◎項氏安世曰:物既始則必亨,亨則必利,利之極必複於元,“貞”者“元”之複也,故四德總以一言曰“乾元”,又曰“乾始”,而四德在其中矣。以八卦言之,震其元也,故為出。巽則既出而將相見也,故為齊。離則其亨也,故為相見。坤則既相見而將利之也,故為役。兌則其利也,故為悅。乾則既悅而將入於貞也,故為戰。坎則其貞也,故為勞。艮自貞而將出為元也,故為萬物之所終始。合而言之曰太極,而八卦備矣,其乾之謂乎。◎俞氏琰曰:“乾始”,即“乾元”也,元乃生物之始也,美即“亨”也,“亨”乃眾美之會也。◎林氏希元曰:上既即物之生長收藏以釋四德,此則歸其功於乾始而讚其大,即《彖傳》“統天”之說也,謂乾雖四德之流行,要一元之所統,何也?乾既始物,由是而亨,就能以美利遍利乎天下,又收斂於內,不言其所利,是皆乾始之所為也,不其大與,蓋萬物歸根複命之時,造化生物之功,不複可見。韓琦詩雲“須臾慰滿三農望,斂卻神功寂若無”,亦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