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葫蘆穀之戰(1 / 2)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製,傳至今日。

這石碑上記載的是一場戰役,一場現在看來都讓人匪夷所思的戰役,不過這石碑卻是給了現代人一個完完整整的記載。

這石碑上記載的是葫蘆穀之戰,而三人所處的位置就是傳說當中的葫蘆穀。

要提這葫蘆穀就不得不提一下,東漢末年的兩位傑出人物,諸葛亮和司馬懿。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早年喪父, 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和弟弟在南陽隱居,人稱“臥龍”。

後來劉備駐軍新野,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草廬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後來劉備集團的謀略幾乎全都是出自於他。

其生平事跡可以用一副對聯概括:上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隻為酬三顧。

下聯: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麵偏能用火攻。

諸葛亮處身三國掙亂,時局動蕩,各個勢力都在求穩圖強,正所謂亂世造英雄,就不得不提一下另一個響當當的人物——司馬懿。

司馬懿(179-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修水利等經濟有重要貢獻。

曹操一代奸雄,任用司馬懿的時候,就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所謂狼顧:狼頭可環顧前後,前進可攻,退可反噬。曹操本就是個奸疑之輩,不過卻還是讓司馬懿騙了過去。

這兩人是一輩子的冤家,各有成敗,單輪軍事來講司馬懿更勝一籌,但若是論政治、謀略,諸葛亮當之無愧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