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過中秋節,那感懷之意,思念之情,卻是各人不同的。最近,我參加了一個“祖孫同樂慶中秋”的活動,對我來說是平常的,然而也是震撼的。
一進門,頓時覺得一股暖暖的溫馨充滿著室內。屋子裏煥然一新,滿室的陽光,滿牆的彩霞,閃爍奪目,絢麗生輝,室內布置得大方得體。天花板下掛有飄逸的彩帶,兩條長方桌麵上鋪有潔白的桌布,上麵擺滿了豐盛的佳肴美食,中間還有一大盤月餅。
近幾年,我在墨爾本參加過許多的中秋節聚會,禮遇過各級要員和政客,旁觀過僑領和名人,但在Kew地區華族之家過中秋節,卻是絕無顯貴與平民之分,有的隻是一家人的厚愛,鄰居間的情誼,讓你不由得不放棄一切生疏或隔閡,沉浸在充滿人情味的豐富感情畫卷裏。
墨爾本Kew地區華族之家鬧中取靜,環境優美。會場高雅亮麗,房間布置得別有韻味。“祖孫同樂慶中秋”的大字標題,把到會人帶進了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
中華民族的中秋節,曆來都寄托著對親人的思念和團圓的願望。顧名思義,墨爾本Kew地區華族之家的“祖孫同樂慶中秋”,在原有基礎上又升華營造了“祖孫情”的人文氣氛。
來自台灣、香港和祖國大陸的三位女士,幾年來任勞任怨地組織居住在Kew地區的華人和睦相處,每年三次聚會,歡度傳統的節日,不僅在當地贏得了較好的名聲,而且也獲得了當地管理部門的好評。
我親眼目睹了2005年他們社區歡度中秋節的風采,思索著這樣一個不被人知的華人小小社區。他們把中秋節定位在“祖孫同樂慶中秋”,這在墨爾本是別開生麵的。我陶醉在“祖孫同樂慶中秋”的語言內涵中,癡迷於“祖孫同樂慶中秋”的想象空間裏。我欣羨他們的心胸是寬廣的,所以來自台灣、香港和祖國大陸的華人,聚在一起才能如此融洽、開心。
人一向靠美好的回憶來填補現實的缺憾,而人的成熟遲早都會將青春丟失。對中秋節的懷戀,我又豈能設想追回當年的腳步?而“祖孫同樂慶中秋”卻令我在無意間,撿拾起一陣往昔的驚喜。
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與祖父同過中秋節的歲月。光陰似箭,歲月流逝,如今我已到了祖父的年齡。牽手友人的娃娃似有醉意,他們並非用酒把我灌醉,而是用深情對我熏陶。
“但願人長久”何嚐不是“祖孫同樂慶中秋”的寓意?
一個小小的華人社區不足四十人,開展“祖孫同樂慶中秋”活動,既沒有維州及市的要人到場,也沒有議員、僑領參與。如花開花落,雲卷雲舒,保持一份平常心,那份淡泊,那份超脫,讓我好生羨慕。中秋節的主題“祖孫同樂慶中秋”,使人頭腦清醒,自然就格外感人。
我喜歡“祖孫同樂慶中秋”,它好似沾有雨濕的輕風拂麵,淡淡地在臉上滋潤,柔柔地在心頭滲透。我想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這首膾炙人口的詞,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從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的是作者豐富的感情。在墨爾本華人的一個小小社區,他們提出“祖孫同樂慶中秋”,正是寄托“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厚望。
墨爾本Kew地區華族之家,舉辦“祖孫同樂慶中秋”聚會,既有農家小院豐收後的喜悅,又有城市裏嫁娶時的歡騰。一首歌曲連著一支舞蹈,以其動人的活力,給一個小小的華人社區帶來了無限的歡樂。
九十歲的王老先生的京劇選段“四進士”,唱腔本來就優美,字正腔圓的嗓音再由老先生的喉嚨間流瀉出來,更加悅耳動聽。三歲的小女孩貝貝邊唱邊跳,盡顯天真的娃娃稚氣,令人忍俊不禁;五歲的小女孩寶寶也會魔術,讓人樂得前仰後合,大家忘情地使勁鼓掌。
將近兩個小時的演出,將祖孫情趣表現得非常濃鬱動人,不斷地出現歡聲雷動的場麵。
回程的路,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舒暢。耳畔之旋律,眼前之舞蹈,使我感觸良多,我更加意識到:海外的華人應該永遠珍惜中秋節,那“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意境,才能永遠滋潤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