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展現的同誌情、戰友誼也感人至深。劇中有表現“文革”時期,基地領導與“工作組”進行鬥爭的一場戲。之前工程師安寧因為一篇文章被上級機關的造反派打成了“反革命”,在工作組來之前,基地領導商量如何應付工作組同時又能保護基地的穩定。這時政治部主任屈中原提出將這件事交給政治部負責處理,後勤部長馬太行以為屈中原想投靠造反派,對他冷嘲熱諷,屈中原卻忍辱負重慢慢解釋說,其他領導對於基地的重要性超過了自己,所以自己去應付上級機關來的工作組,如果有了麻煩自己一個人承擔。在危難時候表現出了他的高風亮節。等到工作組到了,他非常智慧地與工作組周旋,句句不離毛主席語錄,既保護了自己又使工作組抓不到任何把柄,連對他有誤解的後勤部長馬太行也真心地佩服他。這場戲表現出了基地領導之間的純潔而高尚的友情。

在表現基層幹部之間的友情方麵也設計了許多非常有趣的場麵,如常天佑為王永和隱瞞了埋窩窩頭的事,被常天佐罰三天不準吃飯。這個情節比較典型地表現了常天佑的性格,重信義講交情,為朋友“兩肋插刀”。對於剛到部隊的大學生來說,稚氣未改,具有這樣的性格是合乎常情的。姚梅知道馬琳的處境後,一直關心幫助她,先將她的女兒送到家鄉讀書,後來經過多方勸說使她最終同意離開草原回到家鄉。而馬琳盡管處境艱難,依然身殘誌堅傾心於自己的教育事業,在蒙古包為牧民的子女開辦學校。這些情節和場麵使《天嘯》這部反映二炮生活的軍旅電視劇增添了濃厚的藝術光彩和社會生活的豐富層麵,深刻表現了人間的大愛、真摯的友誼、純潔的愛情,使觀眾的心靈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華。

電視劇的藝術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出新”是電視劇吸引觀眾的藝術魅力。二炮是我們國家新興的兵種,有關這支部隊的來龍去脈對廣大群眾來說是陌生的,因而對其懷有好奇、渴求知情、希望探秘等心理因素。從這方麵來說,凡是反映二炮的電視劇,都有廣泛的收視基礎和得天獨厚的題材優勢。發揚優勢、開拓創新是二炮電視人的鮮明特點,《天嘯》反映了他們對優良傳統的傳承。這部電視劇值得稱道的創新性,就是對構成電視劇故事的諸多素材的選擇與處理恰到好處。用飲馬河基地這個師級單位,反映二炮整個兵種的發展和變遷是有很大難度的。還要強調一句,《天嘯》畢竟不是軍事教學片,而是給廣大電視觀眾看的電視劇作品,如何在軍史教育和藝術審美之間尋找平衡點,決定了這部作品的質量優劣。因此,選擇戲劇的“事件”將起到重要作用。

俄羅斯戲劇家說:“沒有事件,沒有事件連鎖,即沒有戲劇,不管屬於哪種體裁的戲劇。”事件是故事的核心,對於戲劇來說,一場話劇隻表現一個事件,這些事件不一定要有事實依據,也可以是合理虛構出來的,隻要符合假定性情景的規定,就可以加以演繹。《天嘯》作為一部長達24集的電視連續劇,與話劇相比自然要由多個事件作為電視劇故事結構的支柱。在二炮幾十年的創建和發展中,發生過許多重大的事件,選擇哪些事件作為電視劇的故事,是成功地創作一部電視劇的關鍵。“選擇”就是創造。《天嘯》劇中的“事件”是經過精心設計和認真表現的。比如圍繞“拔青苗行動”這件事發生的一係列故事,就很有“戲”。首先表現了常天佑和馬琳這對戀人都有投筆從戎報效祖國的崇高理想,他們在一起背誦拜倫的詩句:“看,刀劍、軍旗、遼闊的戰場/榮譽和希臘在你周身沸騰/去尋找一個戰士的歸宿吧。”這些詩句不僅成為聯係他們之間的思想紐帶,而且還成為識別他們及其子女的代碼符號。隨著馬琳的落選,清晰地揭示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這場戲的高潮是常天佐要求常天佑與馬琳解除戀愛關係時的爭吵,而爭吵的話恰巧又被馬琳聽見了,於是馬琳為了成全常天佑當兵的願望,獨自寫了解除戀愛關係的保證書交給了常天佐。這場戲馬琳的舉動屬於化解矛盾的“解套”動作,戲劇衝突得以暫時解決,情節可以繼續發展。但是這場戲卻為以後的戲劇衝突留下了伏筆,成為常天佑和馬琳曲折的感情動作線的起因,由此而引出以後的許多情節和動作,如常天佑的“咬死狼”、“下放工兵營”等等,因此這個“事件”在劇中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反映二炮的曆史在電視劇中也是通過幾個事件來表現的,諸如“借糧”、“觀看導彈發射”、“第一次發射導彈”、“坑道塌方”、“綜合演習”等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總共表現了四次導彈的發射。第一次是實驗,發射失敗,第二次是基地第一次發射實彈,第三次發射核彈頭,第四次多兵種聯合演習,提綱挈領地將二炮的發展簡潔地呈現給觀眾。其中有的事件表現得很有“戲”、很有看頭,如“借糧”這場戲,通過常天佐到軍區找楊副司令要糧未得到支持,他用楊副司令的電話與軍委領導通話,軍委領導對楊副司令作了指示,楊副司令要他到獨立師借糧,常天佐直接到獨立師的糧庫,通過把自己在糧庫工作的老部下灌醉的方法,將糧食搬到基地。當獨立師師長知道後,帶著部隊要到基地追回糧食,楊副司令乘車追上要糧的部隊,向師長說明了基地的重要性,使獨立師師長恍然大悟。最後電視劇用周總理為導彈部隊“化緣”籌集糧食的畫外音,圓滿地結束了這個故事。

再如“第一次發射導彈”這個事件表現得也很有戲劇性。基地第一次發射導彈,技術骨幹常天佑由於違反紀律被調到炊事班鍛煉,軍委領導也到現場了,事關重大。基地部隊在操作導彈時遇到了技術故障,王永和排除不了這些故障,於是政委孟繁土就到炊事班找常天佑,詢問解決問題的方法,常天佑就將有關辦法寫在紙上由孟政委交給王永和,順利解除了故障,有的戰士還以為是孟政委“本事高強”呢。這場戲既有強烈的懸念感,因為上一次發射失敗了,這一次發射能否成功,對觀眾形成了懸念;又有喜劇的詼諧效果。常天佐在指揮所裏對自己的部下充滿信心,認為他們一定會排除故障,當故障排除了他喜形於色,卻不知道是被他發配到炊事班的弟弟解決的。

《天嘯》對於戲劇事件的概括、歸納和選擇是具有較高水平的,同樣對於敘事也是下了工夫的。電視劇由於集數多,播映時間長,如何使觀眾對情節脈絡有清晰的印象,敘事是關鍵環節。該劇對於第三次、第四次的發射導彈這兩個事件的敘事就很成功。第三次發射導彈時,飲馬河基地已經正式被命名為“長城基地”,常天佑也當上了第一營營長。這時總部首長來到基地,布置了發射導彈的任務,而且說明這是我軍第一次用導彈發射核彈頭,任務艱巨。此時長城基地有四個導彈發射營,基地領導決定,四個營經過訓練後考核成績優勝的營,獲得發射任務。常天佑領導的第一營訓練有方,他們注重夜間訓練,注重惡劣天氣下的訓練,在考核中成績第一,執行發射任務。在導彈發射基地,準備工作就緒後,遇到下大雨的惡劣天氣,常天佐主張延期發射,常天佑則主張按時發射,最後總部領導支持了常天佑的意見。最具有戲劇性的情節是,發射前周總理與常天佑通電話,周總理問他:“緊不緊張?”他說“緊張。”周總理說“你說的是實話,我也緊張。”然後總理說了十六個字的方針: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導彈發射成功之後,鏡頭用紀錄片的真實鏡頭,再配合上畫外音解說:“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導彈發射核彈頭”,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心靈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