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電視連續劇開場戲的審美導向(上)(1 / 3)

本章重點研究電視連續劇開場戲的審美導向。首先對“審美”這個詞的概念加以界定,《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辭典》對“審美”一詞的解釋為:“審美(aesthetics)亦稱‘審美活動’。人發現、選擇、感受、體驗、判斷、評價美和創造美的實踐活動和心理活動。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情感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麵,是美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第610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解釋為:“欣賞、鑒別事物或藝術品的美並作出評價。”(《現代漢語規範辭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1頁。)《不列顛百科全書》解釋為:“可對美學aesthetics下一個簡要定義,大體如下:美學是對直接經驗及其對象的研究;作為一門專門科學,或是從外部觀察它,概念性地進行描述,或是從內部感覺它,直觀地予以報道。”(《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第2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頁。)其次要對“導向”這個詞加以界定,《現代漢語規範辭典》對它的解釋為:“(1)引導著朝著某方向發展。(2)引導的方向。”(《現代漢語規範辭典》,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頁。)當說開場戲的“審美導向”時,是將整個審美欣賞主體對於電視劇開場戲這個審美客體進行審美觀照之後,感受到它對於全劇的審美活動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才能稱其具有“審美導向”作用。在前麵的章節裏,反複闡明了電視連續劇的開場戲是受到了話劇和電影的重要影響,借鑒和運用了話劇和電影開場戲的成功經驗和方式,可以這樣說,凡是話劇、電影運用過的開場戲的方式,電視劇都可運用。但是,電視連續劇以其播出時間長、故事容量大的特殊性,導致它的故事結構與話劇、電影有著根本的差別,這種差別體現了電視劇具有在多層故事結構和單層故事結構層次的藝術形態。無論是多層還是單層故事結構電視劇,其本質依然是“在電視屏幕上進行演劇的藝術,是通過電視屏幕上演劇進行審美的藝術,是一種通過電視屏幕上演劇進行審美的新興的意識形態”。(曾慶瑞:《電視劇原理·第一卷·本質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頁。)

電視連續劇故事結構的特點,決定了其開場戲數量及其審美導向作用遠遠超過電影和話劇。如果一部30集的電視劇裏麵,分別講述了三個不同曆史時期的故事,每個曆史時期都用10集的篇幅來演繹其中的故事,審美者自然就會感覺到三個曆史時期的“演劇”,從環境造型、陳設器皿、戲用道具、服裝首飾直到人物的精神麵貌、風度舉止、言談話語都要隨著時代的改變而變化。尤其對於同一個演員在不同時代的表演,既要能體現出角色在每個時期不同的表演特點,又要有貫穿全劇的對角色性格的總體要求。電視連續劇的開場戲就擔負著指示這些變化的審美導向作用。換句話說,要歸納出通過觀看電視連續劇的開場戲就能判斷一部電視劇質量優劣的一些審美經驗。論者將從四個方麵進行研究:首先,研究有關電視劇片頭主題歌曲審美導向的特點。電視劇都有主題歌,大多數主題歌放在片頭,也是電視劇開場戲的重要內容,需要留意關注;其次,把握電視劇故事結構體現的藝術邏輯是否合理的問題,也就是要研究電視劇故事的藝術真實性。這種藝術真實性展現於電視劇的各個層次故事結構和各個故事單元的敘事之中,經過對電視劇開場戲的審美觀照,可以體驗故事情節發展的合理性與連續性;再次,對電視連續劇的故事結構要加以縱向和橫向的審美體驗,感受其假定性場景的設置與再現是否逼真,時代感是否鮮明,風格是否統一;最後,重點研究演員是如何創造角色的,演員在劇中的表演是否符合劇情的要求,尤其在電視連續劇的多層故事結構這種特殊形式裏,演員的表演是否能把握住在不同情景下對同一人物的藝術形象塑造,這些都與電視連續劇開場戲的審美導向密不可分。

一、片頭主題歌“信息疊加效應”及其審美導向作用

電視劇片頭歌曲也是電視劇開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電視連續劇中具有審美導向的重要作用。片頭歌曲屬於電視劇音樂的一部分,“電視劇音樂主要由主題歌、插曲、主題音樂、背景音樂這四個部分構成,每一部分都在電視劇的藝術表現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無論是在表現手法上、體裁上都各有不同。”(李俊梅:《電視劇音樂藝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頁。)曾田力對主題歌的界定為:“主題歌往往是對影視劇內容的一種高度概括,它可以以特定的風格和凝練的情感表現來充實劇中主要人物形象,可以展現特定的曆史氣氛,可以表現生活中的某種情懷。就像一個交響序曲,常常以先聲奪人的藝術感染力把人們帶到一個特定的曆史情境、文化氛圍或某種情感範疇之中。”(曾田力:《影視劇音樂藝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由於電視劇播出時間長,故事容量大,主題歌也比電影的要多,“主題歌的結構形式我們可以大致歸納為四種類別:1.片頭主題歌;2.片尾主題歌;3.頭尾呼應式主題歌;4.主題歌群。”(李俊梅:《電視劇音樂藝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頁。)說到電視連續劇的“主題歌群”這個現象,可用36集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為例來說明。《紅樓夢》裏麵共有12首歌曲,分別是《引子》、《枉凝眉》、《紫菱洲歌》、《分骨肉》、《葬花吟》、《晴雯歌》、《題帕三絕》、《好了歌》、《聰明累》、《歎香菱》、《紅豆曲》、《秋窗風雨夕》。其中,《枉凝眉》是主題歌,其他的都是片中歌曲,平均每兩集就出現一首新歌曲,創造了單部電視劇歌曲之最。從《紅樓夢》以後單部電視劇的歌曲就沒有這麼多了,尤其到了當下的電視劇,往往是一部一首主題歌曲。“其中的原因,一是人們發現影視劇的主題歌是一種最好的傳播渠道,也是歌星獲得成功,一鳴驚人的途徑。……不能不說經濟效益帶動了主題歌的創作。二是這樣廣泛的社會效應使一批優秀的作曲家走到影視劇的音樂創作的前台來,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主題歌曲無論在創作上還是演唱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並以其多種風格的發展動態對當代中國歌曲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曾田力:《影視劇音樂藝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頁。)

我國的電視劇發展至今,一部電視劇有一首主題歌曲,而且大多數電視劇都采用片頭主題歌的形式。也有采用片尾主題歌的電視劇,如《曆史的天空》、《士兵突擊》、《闖關東》都是片尾主題歌。由於片頭主題歌與電視連續劇的開場戲有關,現重點就片頭主題歌在電視劇開端部分的作用進行研究,尤其對“信息疊加效應”進行研究。

論者對“信息疊加”的內涵界定為:在電視劇開場的短暫時間內,充分利用電視劇的視聽手段,把電視劇畫麵傳達的信息含量最大化,這一點電視劇的片頭歌曲與MTV的歌曲有相同之處。“MTV歌曲是由一係列極短的(形式上基本是四分鍾左右)、使人始終處於興奮和期待狀態的音樂短片組合而成,其中的每個短片基本上都采用大量的電腦特技和短鏡頭快切方式,在畫麵上製作出活躍的時空跳躍,呈現出自由張弛的視聽想象;短片節奏跳躍、內容不斷交替變化,畫麵中各種各樣的視覺形式在短促的頻閃中伴隨音樂旋律張弛錯落,精彩紛呈的視聽感受幾乎全部與線性時空無關。”(盧蓉:《電視藝術時空美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頁。)在歌曲的編排形式上,片頭歌曲與MTV歌曲有相似之處,但是在傳遞信息量方麵,片頭歌曲遠遠超出了MTV歌曲。“MTV中出現的種種印象或心理意象碎片,並不說明我們對這些事物完全視為沒有把握的碎片,也不是心靈對它進行了切割。其實,這些簡化、簡短的粗略意象本身就代表了一種經驗的模糊性質,而這樣一種經驗的模糊性質是我們現有的語言很難描述出來的,正是這樣一些性質的存在,才使得一個具體的視覺對象可以被簡化為一個具有基本動力特征的結構。”(盧蓉:《電視藝術時空美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頁。)MTV歌曲的蘊意是“經驗的碎片”和情緒的表達,可以說是具有感官衝擊力的虛幻印象。電視劇歌曲畫麵負載有具體的信息能指與意義所指,因此具有各種信息的彙集疊加的效果。

通過片頭歌曲可以了解電視劇的主題思想。電視連續劇《浴血堅持》的片頭主題歌較好地展現了全劇的內容。整首歌曲長度為1分45秒,平均每句歌詞唱8秒鍾,最後一句唱12秒鍾。使用的鏡頭也比較多,每個鏡頭長度有的3秒鍾,有的隻有2秒鍾。歌曲及全劇的主題思想通過歌詞很好地表現了出來:“為了明天變得不一樣/我們燃燒生命的光芒/也要紅旗永遠飄揚/為了人間幸福理想/再多苦難也慨然承當”。

電視劇在唱片頭歌曲時,一般都要在歌曲中間出現電視劇的演職員表,如《浴血堅持》是在唱到“請用你多情的那道目光”這句歌詞時,開始疊映該劇製片、策劃、化裝、服裝、道具等製作人員的名單。《雍正王朝》是在唱到“終不悔九死落塵埃”這句歌詞時,開始疊映職員名單。因此,觀眾在片頭主題歌播出期間,可以看到畫麵、歌曲字幕、劇組職員名單、聽到主題歌,這就是“信息疊加”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