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人才流動的反思(1 / 1)

亂彈

作者:王淦生

現如今大概不會再有人懷疑人才的重要性了,特別是大中小學、醫療衛生、科研院所這類主要靠開發人的智力資源來開展工作的地方,人才的作用更可謂舉足輕重。在這一點上形成共識,接下來要探討的便是如何獲得人才了。要想獲得人才,途徑不外乎兩條:培養與引進。而在這兩條途徑中,“培養”的難度又要遠遠大於“引進”。有道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誰都知道這人才的培養是一項成本高、周期長、見效慢的工程,需要為之付出人力、物力上的巨大投入,而且育人與種地不同,種瓜未必得瓜,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會出現被培養者的“變異”乃至“不成器”現象,這又無端增加了人才培養的成本。而“引進人才”卻可以免除這一煩惱,瞄準成熟人才加以引進,可以直奔主題少費周折。其一次性投資也許所費不貲,但比之於自己動手培養人才,堪稱投資小效益高見效快。這對那些人才緊缺但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的用人單位來說,稱得上是一種上上之策。

在國際上,美國可以說是人才培養的強國(其擁有著那麼多位居世界前列的高校,在這方麵自然可以傲視天下,難有誰能夠與之比肩),而在人才的引進上,美國似乎也稱得上“超級大國”。不信可以去翻一翻其科教界各類高級人才的“花名冊”,真正美國土生土長的恐怕不會超過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科教移民”。因為其擁有大把的美元作後盾,又有著領先於世界的用於科研活動的“硬件”和“軟環境”,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有著科學、先進的用人製度和用人理念,天下英才皆“入其彀中”也就理所當然了。

美國科教界的用人製度不少人或許不太熟悉,但美國NBA球星的轉會方式我們多數人大概並不陌生。即便是這樣一個商業和娛樂味很濃的“遊戲組織”,美國人也有著極其嚴格而規範的遊戲規則,諸如球隊的進人、解聘和球星的跳槽、轉會等行為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程進行,受著各種法規乃至法律的製約。“用人單位”和教練、球星既受到各種法規的有效保護,又要受到各種規則的嚴格約束。NBA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繁榮局麵,應當說與這種規範的管理是分不開的——體育界可以將“人事”處理得這樣井然有序,我們自然也就有理由相信美國人到了關乎國計民生的科教領域在人事管理上會更加的嚴格而規範了。

與美國嚴格、規範、活絡的人事製度相比,我們的人事管理製度卻是始終有著“中國特色”。早先的計劃經濟時代,個人之於單位、之於國家隻能是一枚“革命的螺絲釘”。因為隻是一枚被擰死了的“螺絲釘”,其自主性自然也就被扼殺殆盡,自我選擇、自主擇業的幾率近乎於零。今天,我們在人事製度上推出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在管理方麵也有了一些鬆動,但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我們的人事管理並沒有一步步向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仍處於一種半僵化狀態。譬如我所在的教育界,用人單位與教師之間大多無合法的合同,或是合同有名無實,關係“曖昧”。解聘教師完全由校方說了算,教師要棄職離崗也是隨時一走了之。前段時間尷尬了教育界(特別是經濟落後地區的教育部門)而且至今仍不絕如縷的“孔雀東南飛”現象,便是這種管理機製下釀出的一杯苦酒。

那些經濟較發達地區(主要是東、南部沿海一帶)在人才引進方麵大多采取的是一種“高價收購”政策。蘇滬浙粵等經濟發達地區,以“重建檔案、落實戶口、高薪聘用”為條件吸引到了一大批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優秀教師。而這些教師在工資、戶口、檔案這三項後顧之憂被解決之後,便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東南飛”的熱潮。本人所在的蘇北地區某些縣中一年中竟有十幾個骨幹教師招呼不打一聲便翩然南飛,直讓不少學校課務分工時捉襟見肘。這些出走的教師與學校之間原本隻有一種“默認”的人事關係,計劃經濟時代這也許是束縛工作人員自主選擇自由流動的強有力的桎梏,而今天卻被“重建檔案”這一舉措輕易地擊碎。雖說時下教育界流行著“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這類留人“秘笈”,但在市場經濟時代、在經濟薄弱地區的學校這又談何容易!沒有一種合理的人才流動機製,沒有一套合法的“人才轉會條例”,指望著靠空洞的“事業”、虛無的“感情”和難遂人願的“待遇”去留人大多隻能是一種良好的願望而已。這隻會讓我們看到人才流動上的“馬太效應”,隻會讓“愈窮愈留不住人才,愈留不住人才愈窮”的惡性循環的局麵出現。

既然我們已經看清了人才對於事業發展、經濟騰飛的重要意義,既然我們已經懂得人才的流動將會決定一個地區、一個單位的興衰,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人才的流動必須合理有序而且必須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推出相應的政策、法規來規範人才流動的渠道,從而使人才流動變得合理、合法、有序甚至來個“孔雀西北飛”呢?